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5021625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不断增长的 。P2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影响。P3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

2、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P5自然增长率出生 率死亡 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P6原始型:出生率高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 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 、死亡率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 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

3、因素有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P6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俄罗斯和德国 为代表)P4人口增长模式是 现代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传统 型向 现代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 型向现代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 型。P7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P8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 或 本国 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 和国内人口迁移。P8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

4、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迁出 地区变为人口 迁入 地区,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 地区变为人口迁出 地区;西亚、北非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上表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 、 自然灾害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P8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P9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

5、80年代中期前政治因素: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到西北、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经济原因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P10(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经济因素 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 自然灾害(旱涝、地震、火山喷发) 、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加强民族的融合;促进经济发

6、展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2)影响人口年龄结构(3)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

7、资源开发利用(5)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6)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P12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

8、响最大。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P12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P13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 合理的规模 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 人地协调发展 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 生态 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P13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

9、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 空间 ,有着特定的(地域形态)外部 形状。2、城市形态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 、农业用地等。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 功能 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

10、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P21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同心圆模式 、 扇形模式 、 多核心模式 。P21-22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竞争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 、

1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P22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 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 小 OA段 商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AB段 住宅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 工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水平(经济)、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团体因素、历史因素及个人的喜好等。P23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 市场 、 交通 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 紧张 、交通 拥挤 、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 外 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P24第二节 不同等级

12、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是按照 城市人口规模 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 大城市 、 特大城市 。P25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 少 ,服务范围就越 小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 多 ,服务范围就越 大 。P26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 地理位置 密切相关。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P27地理位置优越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和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交通发达(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市使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 工

13、业基础雄厚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 少 ,相距较 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 多 ,相距较 近 。P28第三节 城市化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 城镇 集聚和 城市 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 变为 城镇 的过程。P31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a.人口的集中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b.地域的转化过程: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4、。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P32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 晚 ,发展 快 ;水平 低 ;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P35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 多样性 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 土地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 水质 、 水量 和 地下水 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 热岛等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 光(日)照 、 风速 和 风向 。P36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