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501355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绪 论 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煤炭产量为23.5亿吨;煤炭资源丰富,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分布,已知的含煤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总储量为78223.4亿吨。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据预测,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保有储量为10025亿吨。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的三大聚煤期: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第三纪。 根据地质构造带为界,全国划分为五个聚煤区: 1.华北聚煤区:包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大部、江苏北部、辽宁和吉林南部。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

2、的53。 2.西北聚煤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西部。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33。 3.东北聚煤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8。 4.华南聚煤区:包括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湖北、重庆、江西、福建、江苏和安徽南部、四川和云南大部。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5.9。 5.滇藏聚煤区: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四川和云南西部。煤炭资源量占全国0.1。 二、煤炭资源赋存的主要特点 1.成煤地质年代长。从早古生代至第四纪,均有煤炭沉积。具有工业价值煤层形成始于早石炭世,成煤期自老到新有: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白垩纪、第

3、三纪、第四纪等十一个地质年代。 2.地质构造多,煤层赋存条件多样 按煤层厚度分:薄煤层占17.36,中厚煤层占37.84,厚煤层占44.80。按煤层倾角分:缓倾斜煤层占85.95,倾斜煤层占10.16,急倾斜煤层占3.89。 我国资源赋存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全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仅占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6%,其余94%为煤炭。煤炭1000米以浅保有储量约1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层气35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而石油可采储量只有38亿吨,可采年限仅20年;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可开采37年。 三、煤的形成 在显微镜

4、下观察,可以发现:煤是由高等植物转化而来的。 1成煤植物: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目前开采主要是腐植煤。 2成煤作用:煤由植物经过漫长极其复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成煤作用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 四、成煤的必要条件 1植物条件: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 2气候条件:潮湿、温暖的气候是成煤的必要条件。 3地理条件: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地壳大幅度快速下沉。 五、煤的工艺性质 1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是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包括测定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计算固定碳等四个项目。水分:分

5、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外在水分很容易蒸发。灰分:煤燃烧后的残留物质。灰分是煤中的有害物质,灰分越高,煤质越差。按照灰分高低将煤分为六级。特低灰煤(小于5.00)、低灰分煤(5. 0110.00)、低中灰煤(10.0120.00)、中灰分煤(20.0130.00)、中高灰分煤(30.0140.00)、高灰分煤(40.0150.00)。挥发分:反映煤中有机质性质,煤的变质程度。固定碳:焦渣减去灰分。 2粘接性:它是评价焦煤、动力煤的主要指标。包括粘接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奥阿膨胀度。 3煤的发热量: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按照煤的发热量高低将煤分为六级。低热值煤(8.5012.50MJ/k

6、g)、中低热值煤(12. 5117.00 MJ/kg)、中热值煤(17.0121.00MJ/kg)、中高热值煤(21.0124.00 MJ/kg)、高热值煤(24.0127.00MJ/kg)、特高热值煤(大于27.00MJ/kg)。 六、最新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将煤炭分为14类。 分别是:无烟煤(WY)、贫煤(PM)、贫瘦煤(PS)、瘦煤(SM)、焦煤(JM)、1/3焦煤(1/3JM)、肥煤(FM)、气肥煤(QF)、气煤(QM)、1/2中粘煤(1/2ZN)、弱粘煤(RN)、不粘煤(BN)、长焰煤(CY)、褐煤(HM)。 七、煤层分类 1煤层按厚度分类薄煤层:地下开采厚度在1.3m以下,露天开采在

7、3.5m以下的煤层。中厚煤层:地下开采厚度在1.3m3.5m,露天在3.5m10m的煤层。厚煤层:地下开采厚度在3.5m以上,露天在10m以上的煤层。 2煤层按倾角分类近水平煤层:地下开采倾角在8以下,露天倾角在5以下煤层。缓倾斜煤层:地下开采倾角在825,露天倾角在510煤层。倾斜煤层:地下开采倾角在2545,露天倾角在1045的煤层。急倾斜煤层:地下或露天开采倾角在45 以上的煤层。 3煤层按稳定性分类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或较简单,全区可采或基本可采的煤层。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变化规律较明显,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

8、厚度变化不大的煤层。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煤层结构较复杂至复杂煤层。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的煤层。 4煤炭按煤的含碳量和煤化程度分类硬煤(含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炭。无烟煤:含碳量9098,煤化程度较高,挥发分低,密度大,燃点高,无粘结性,燃烧时多不冒烟。烟煤:含碳量7590,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高于褐煤,特点是挥发分产率范围宽,不结焦与强结焦均有,燃烧时有烟。褐煤:含碳量6075,煤化程度低,特点是外观多为褐色,光泽暗淡,含有较高内在水分和不同数量腐植酸。泥炭:含碳量5060,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经泥

9、炭化作用形成的一种松散富含水分的有机质堆积物。 八、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问题 1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2开采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3开采与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问题。 5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九、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 煤炭的用途:工业动力、火力发电、化学工业原料、民用燃料。 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距今有6800+/-150年的历史。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采矿业,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煤炭成为重要商品;17世纪中叶,宋应星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记录煤炭开采的技术著作天工开物。1949年全国煤炭产量为0.32亿吨,2002年全国原

10、煤产量为13.93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生产7.12亿吨,国有地方煤矿生产2.63亿吨,乡镇煤矿生产4.18亿吨;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9亿吨;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2.5亿吨。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经历了七个阶段:手镐采煤风镐采煤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普采)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高档普采)综合机械化采煤(综采)综合普通机械化放顶煤采煤(综放)。据专家分析,205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0%以上。 十、教学重、难点与学习方法 1教学重、难点1 井田开拓基本知识:井田内再划分、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 井田开拓方式:平峒、斜井、立井、综合开拓;井筒形式分析与选择。3 井底车

11、场:井底车场调车方式及通过能力、井底车场形式及其选择。4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井筒的数目及位置、开采水平的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关系与三量管理、水平大巷布置、矿井开拓延深、矿井技术改造。5 采煤方法概述:采煤方法概念及其分类、采煤方法的选择、采煤方法发展方向。6 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选):矿山压力基本概念、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7 缓斜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单一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煤层群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采区车场形式。8近水平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选):井筒数目及位置、开采水平划分。9 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炮采工艺、普采

12、工艺、综采工艺、其他条件下机采工艺、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特点、采煤工艺特殊技术措施、采煤工艺方式选择。10 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11 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选): 基本特点及类型、放顶煤支护设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点及顶煤破碎规律、放顶煤采煤工艺、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技术发展展望。12急斜煤层采煤法:开采特点、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走向长壁采煤法、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水平分层及斜切分层采煤法、仓储采煤法。13 柱式采煤法(选):柱式采煤工艺、柱式采煤法特点及适用条件。14 其他采煤法(选):“三下一上”采煤方法、水力采煤法

13、、水砂充填采煤法、深井采煤、煤炭地下气化。15 矿井开采设计:设计依据、程序和内容、设计方法、矿井开拓设计示例。16 采区方案设计:采区设计依据、程序、步骤和内容、采区参数的确定。17 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轨道线路设计基础、采区下、中、上部车场设计。18 采区峒室设计:采区煤仓、采区绞车房、采区变电所、采区水泵房设计。 2学习方法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学习方法: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记好笔记;积极参加实习实训;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薄煤层 中厚煤层 厚煤层 近水平煤层 缓倾斜煤层倾斜煤层 急倾斜煤层。 2我国三大聚煤期和五

14、个聚煤区域。 3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的特点。 4我国的开采技术经历的七个阶段。 5最新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6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问题。1 井田开拓基本知识1.1矿井生产概况 一、基本概念 1.煤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含炭物质沉积形成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 2.矿区和矿区开发 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组合,成为矿区。 根据煤炭储量、赋存条件、煤炭市场需求量、投资环境等情况,确定矿区规模,划分井田,规划井田开采方式、规划矿井或露天矿建设顺序、确定矿区附属企业的类别、数目和生产规模、建设过程等,总称为矿区开发。 3.井田:在矿区内,划归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部分煤田。 二、矿井巷道 矿井井巷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 1垂直巷道 立井有直接通达地面出口的垂直巷道,一般位于井田中部。 暗立井没有直接通达地面出口的立井,装有提升设备。 溜井担负自上而下溜放煤炭或矸石任务的暗井。 2倾斜巷道 斜井有直接出口通达地面的倾斜巷道。 暗斜井没有直接通达地面的出口、用作相邻的上下水平联系的斜巷。 上山无直接出口通往地面,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为本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