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天》课记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494641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天》课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天》课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天》课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天》课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天》课记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评课记录实地听了刘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这是一堂抓住了诗歌教学特点,语文性强的好课。刘老师特别注重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通过指导阅读第一节诗,总结了读诗方法:品词、想象、朗读,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后面两节诗。这样举一反三的处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诗歌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这方面的语文素养。胡老师特别重视朗读,通过范读去引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魅力。在品读过程中,刘老师善于抓住一些最传神的词语及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意思,探讨其表达效果。诗歌中往往有着丰富的想象,阅读诗歌也应充分发挥想象,才能与诗人的思想情感接轨,真正读懂诗歌。胡老师很好地

2、注意了这个方面,尽力启发、触动学生的想象,使其感知诗中描绘的画面,体悟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公开课运用多媒体已成必然,可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却有滥用之嫌,不但正面效果不多,反而产生副作用。胡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方面,处理得也很恰当,避免了用一些固定的画面去禁锢学生的理解和想象的弊端(这是很多公开课特别是诗歌教学课常犯的毛病)。刘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做得不错。例如,对“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和“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些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作统一定论,这很好。因为“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人生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多元的解读

3、,不同的时空境况,还可能产生不同的感悟与体验。课程标准中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很好注意这个问题,不能对学生的理解强求一律。并且,诗或文之中涵载的一些文化信息,读者会随着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得到领悟,进而内化融汇,成为自我人生体验的一部分,现在把有关理解和体验定得太死,或探讨过细,对学生的发展反而极为不利。对这堂课我有如下建议:还可以在诗歌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方面关注更深入一点。因为诗歌中词语的运用、语序的安排、句子形式等毕竟不同于其他文体,宜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这种关注,不一定要求学生通

4、过深入探究,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是要通过老师的提醒或简单的讲解,让学生见识有关的语言形式、语言现象,使其更好地揣摩、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对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从总体形式上看,全诗三节,每节诗都是五句,这三个第五句句子形式相同,并且都是总结性的诗句,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语言形式上看,很多诗句有其特点,如:“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撒下圆圆的网”、“轻轻摇着小桨”等句子都没有主语;“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是语序发生了变化的诗句,还原出来应是:“牛背上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笛声何处去?”第二节第五句中的“游戏”和第三节第五句中的“梦寐”本来都是名词,却作为了动词用,等等。可引导学生将本诗与其他文体或与其他诗歌稍作比较,使其感知诗歌的一般特点和本诗与其他诗歌的不同之处。作为语文教师,每堂语文课都要善于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文资源,注意让学生见识和感知相关的语文现象,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我们才算完成好了语文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