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4907733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中的固定题型及惯性思维一、 角平分线的考点1.定义 2.性质 (垂直于角的两边) 3.对称性(垂直于角平分线,构造全等,得到中点)二、 中点的三个考点 1.斜边中线(直角与中点) 2.三线合一(等腰与中点) 3.中位线(两个中点)附注:中点常见作辅助线方法:过其中一个端点作另一个端点所在直线的平行线交延长线与一点。如果其中一个端点所在直线有多条,要结合题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一般以已知线段长度的为主。三、 等腰三角形的考点 1.等角对等边 2.等边对等角 3.三线合一四、 全等三角形 1.五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对应边对应角相等五、 轴对称图形 1.角的对称性(性质) 2.线段的对

2、称性(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三线合一)附注:对称轴是直线,轴对称图形既可以是一个图形本身,比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说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呈轴对称图形。六、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的公式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用来证明直角或者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附注:利用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一般都是利用部分面积之和等于整体面积,另外记住几组常见的勾股数,3,4,5; 6,8,10; 5,12,13; 7,24,25七、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用来确定点及图像的位置的 2.坐标轴及象限的划分附注:如果题目说不经过第二象限,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一三四象限,二是经过一三象限,

3、做此类题目不要思维定势。八、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2.同类二次根式 3.最简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比较大小 5.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附注:如果题目的计算结果包含根式,一定要习惯性地判断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切记因为细节问题失分;另外代数式有意义也要注意开方数大于等于0,千万不要漏掉等号。九、 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二次项系数不为0) 2.四种解法(优先考虑因式分解法,主要是十字相乘)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附注:只要一个题目是求解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代数式的值的题目,只有两种方法,代入法与韦达定理,如果满足韦达定理的形式就用韦

4、达定理,除此之外,一律使用代入法。十、 二次函数 1.定义(最高次为2,二次项系数不为0) 2.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与X轴的交点、对称轴、顶点坐标、与Y轴的交点位置) 3.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4.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附注:初中阶段所有函数的知识点都比较少,更多的是知识点的迁移变化与综合应用。十一、 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的定义(有可能考选择题) 2.分式方程的解的情况 3.已知分式方程的解的情况,求未知实数的取值范围附注:1.增根是分式方程无解的特殊情况 2.如果告诉分式方程的解为负数,解出X之后,一方面x0,另外千万不要忘记x不能等于增根,这个是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点。十二、 圆 1.相关定义,

5、比如直径、圆心、弦、切线、弧、圆周角、圆心角等等 2.切线长定理 3.垂径定理 直径:直径所对圆周角是90度角: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同弧所对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弦:垂径定理弧长相等:弦相等切线:连接圆心与切点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附注:在圆中要记住有很多等腰三角形,另外也经常跟全等和相似结合在一起。数学题目中的常见突破口及惯性思维1. 中点(考点及作辅助线方法相对比较固定)2. 角平分线(处理方法如上述总结)3. 直角(直角一般跟斜边中线、勾股定理、相似、等量代换结合起来)4. 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 出现比例线段或者乘积形式(相似)6. 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中出现勾

6、股线段或者等差线段,使用旋转法7. A型、K型、L型(K型)、X型、Z型(X型)相似8. 反比例函数中出现成比例线段(关联点坐标)9. 正方形(跟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起来,因为比较容易构造)10. 一题多解(等腰三角形要分腰与底;直角三角形要分斜边与直角边;平行四边形要分边与对角线;相似要分哪两条线段对应成比例)11. 分类依据(不同图形的分类依据不同,这里不作细述)12. 求线段长度或者角的大小,在不知线段如何表示的情况下,要习惯性地假设未知数中考数学题型总结1.已知点,都在直线上,则 与的大小关系是(A) (B) (C) (D)不能比较比较函数值大小,两种方法:1.直接求解函数值再进行比较2

7、.利用数形结合法,通过函数图像直观地看出函数值大小。2月球的半径约为1 738 000m,1 738 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A1.738106B1.738107C0.1738107D17.38105科学计数法,记住形式:a*10n(1=a10).3的值是( )A5 B5 C5 D 625此题考察二次根式的相关概念: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此题显然是求25的算术平方根,故选B。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B C D此题考察七年级的幂的运算和合并同类项,幂的运算有三个运算法则,一是同底数幂的乘法,二是幂的乘方,三是乘积的乘方,另外要注意:负数的奇数次幂为负数,偶数次幂为正数。幂的运算在中考中

8、一定是会涉及的,所以虽然简单,但务必掌握扎实。5.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m,n满足,则mn的值D(A)6 (B)6 (C)4 (D)4 求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代数式的值: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代入法,一种是韦达定理,具备X1+X2和X1*X2的形式就用韦达定理,其他情况一律使用代入法,本题是一个变型形式,记住八个字“形式一致,构造方程”(在高中也有类似构造函数的题目),把所给变量当作构造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即可。6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BCD此题考察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图形关于某点或者某直线呈中心对称图形或

9、者轴对称图形,还有一种就是图形本身是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形。A是中心对称图形,B是轴对称图形,C既是中心对称亦是轴对称,D是中心对称。此外我们之前还对正多边形的对称性进行过总结,即正奇数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正偶数边形既是中心对称亦是轴对称图形。此为送分题,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快速判断出正确答案。7.某班派9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单位:千克):67,59,61,59,63,57,70,59,65,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59,63 B59,61 C59,59 D57,61此题考察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相关的概念还有平均数、方差、极差,注意:找中位数一定要

10、把所给的一列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偶数个数就是排在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奇数个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此题也是比较简单的概念性问题,但务必概念清晰。8将根号外的因式移入根号内,则原式等于 ( ) A B C D 本题考察二次根式的运算及性质,首先要判断x的正负,此题易判断x为负数(二次根式必须保证开方数大于或者等于0,因为分母为未知数,根据代数式有意义,此题x只能为负数),据此可以快速排除C、D,又因为原数显然小于0,所以可以排除A,故B为正确选项。当然也可以通过运算性质得出B选项。(第3题)A9. 如图,圆锥的母线长是3,底面半径是1,A是底面圆周上一点,从点A出发绕侧面一周,再回到点

11、A的最短的路线长是C(A)(B) (C)(D)3本题为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归为最值问题中的一种,最值问题在初中阶段共有八种,代数中有绝对值、平方、二次根式、二次函数,几何中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圆外一点到圆上点的距离。另外还有两种难题,一种是求两个动点和两个定点所构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但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是定值,此种题型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进行替换即可;还有一种求两个动点和两个定点所构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但仅仅已知两个动点所在的直线,此种题目需要作两个对称点,然后转化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0. 如图,已知: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菱形OABC,A点

12、的坐标为(10,0),对角线OB、AC相交于D点,双曲线y(x0)经过D点,交BC的延长线于E点,且OBAC160,有下列四个结论: 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x0);E点的坐标是(5,8);sinCOA;ACOB12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考察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需要对4个选项逐一进行判断,此题图形分为两个:反比例函数和菱形,所以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两个图形的性质及对应的解题方法(反比例函数:绝大多数难题都是考察关联点坐标,比如此题先求出D点坐标,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B点坐标,从而验证E点坐标;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另外选项3是判断三

13、角函数值的,这种题目固定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构造直角,把所求角放在直角三角形中,另外一种是利用相等角替换。11(2分)(2011苏州)如图,巳知A点坐标为(5,0),直线y=x+b(b0)与y轴交于点B,连接AB,=75,则b的值为()此题考察特殊角的转化与使用以及特殊的直线方程对应的特殊角。其中30,45,60这三个特殊角所对应的直线方程一定要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12(2分)(2010无锡)如图,已知梯形ABCO的底边AO在x轴上,BCAO,ABAO,过点C的双曲线交OB于D,且OD:DB=1:2,若OBC的面积等于3,则k的值()A等于2B等于C等于D无法确定反比例函数典型的关联点坐标题,只要题目中出现比例线段,要习惯性的使用关联点坐标进行求解,即假设其中一个点坐标,表示出与之相关的点坐标,然后根据题目已知的等量关系列式并求解。一般假设的点坐标为小比例线段的端点,比如此题假设D点坐标处理起来更为方便。1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有4种方法,两项要么使用提公因式,要么使用平方差公式;三项要么使用十字相乘,要么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四项及以上一律使用分组法。但所有的因式分解都优先考虑提公因式法。注意:因式分解之后的各个因式如果能合并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14若,则的值为 代数式求值,整体思想的应用,因为此题只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