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488060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山地质认知实习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前言 3第二章 地层 38第三章 构造 9第一节 断层 912第二节 节理 1213第三节 褶皱 1318第四章 岩浆岩 1920第五章 湘江河谷地貌与沉积特征及地下水 2025第六章 边坡 25第七章 结束语 26第一章 前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质学在理论上和解决实际问题上都担负着重大的使命。所以地质学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与国家的建设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地质学要用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寻找粳稻、更经济适用的矿物资源。而地下水是

2、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西北,地表相当缺乏,在这些地区,可以说,找到了地下水,就无异于找到了粮食。上述所有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能源与地下水资源都需要用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去查明。野外现场教学和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校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出野外实践。学生通过在野外多认识一些地质现象,要求学生学会初步掌握罗盘的使用,提高对地质野外的分析观察能力。第二章 地层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含沉积物)。岩状岩石泛称为岩层。地层形成时事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1、 地层的分布:元古界板溪群五

3、强溪组 下部紫红色板岩、砂质板岩、变质石英砂岩,中部厚层状、块状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上部浅灰色、紫红色、灰黄色砂质板岩、粘土质板岩、凝灰质板岩。厚1366-2425米。2、 时代年鉴表:界系统组段新生界(kz)第四季(Q)第三季(E)中更新统(Q2b)白沙井组()上段 下 段 上古生界()泥盆系(D)上泥盆统(D3)中泥盆统(D2)锡矿山组(D3x)佘田桥组(D3s)元古界(Pt)板溪群(Ptbn)五强溪组(Ptbnw)中段Ptbnw下段Ptbnw3、泥盆统系砂岩、粉砂岩、泥灰岩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 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上部紫红色泥页岩、粉砂岩厚61-204米。 中泥

4、盆统棋子桥组 下段灰色、灰黄色厚层状泥灰岩,风化后为黄土色泥岩,延时致密坚硬,节理裂隙发育。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 灰白色、灰绿色薄质砂质页岩、下部夹泥灰岩,上部夹石英砂岩过度为厚层状、块状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厚度238.5米。厚层状、块状石英砂岩,岩石致密坚硬,节理裂隙有发育。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 灰白色薄质中层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云母砂质页岩、页状粉砂岩及黄色页岩。厚度31.7米。跳马涧3、 第四系残积洪积层 褐黄色粉质粘土,不均匀地含有碎石、块石,含量约为20-40%,最大含量50%。碎石、块石成分随母岩岩性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硅质岩、变质岩等,粒径一般为225cm

5、。粉质粘土为硬塑坚硬状态,主要分布在山坡及坡脚的低洼处、冲沟沟口、新河三角洲等地,厚约015.5米左右。4、 第四季冲洪积层粉质粘土 红色,局部为粘土,部分地段过度为粉土或间夹砂、砂砾,颗粒随深度的增加由细向粗变化。具网纹斑状结构。随深度的增加颜色变浅,通常,上部为棕红色夹网状或蠕虫状的灰白色斑状,下部转为黄褐色与灰白色花斑状结构。上部坚硬,向下渐变为硬塑,可塑状态。层厚约312米不等。该层多为河漫滩相冲击物。在粉质粘土层地步的局部地段埋藏中密度的细砂或粉砂,0.36.3米左右、该层在微承压地下水作用下,当基础施工或振动时,易产生液化;另在该层底部埋藏有第四系中更新统冲击加沼泽沉积层,为灰黑色

6、,含腐植物的淤泥质粉砂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厚达1.93.5米,它的存在对高层建筑深基础的地基定性不利,为上、中、下更新统上部河漫滩相冲击物。5、 第四系冲洪积圆粒或砾石 该层以硅质岩砾石为主,砾石直径0.55.8cm,圆或次圆状。含中粗砂3040%,或粘土3940%,为中秘或密实状态,极不地段发育不全,过度为中粗砂或粉质粘土含砾石层,分布于大的冲沟部位,新河三角洲及浏阳河,湘江阶地。厚0.88米不等。该层属河床向冲击物。构成全新统底部或上、中、下更新统的底部。6、 地层划分与对比按其沉积顺序先后对某地层进行分层并定出地层时代,叫做地层划分。将已划分的地层与相邻地区的地层进行比较,叫做地层对比,

7、其目的是确定地层的生成顺序时代:分析地层形成环境。 构造学方法 地层的整合、不整合接触关系式地壳运动的反映,因此将不整合的上下两套地层划分开来。 岩石学方法 利用岩性和岩相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地层。例桃花岭地区山脊上分布的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石英岩与相邻的桃花岭西北坡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明显不同,前者层面波痕,大型斜层理发育,属滨海相,后者为浅海相沉积,两者之间虽无不整合面,但可根据岩性和岩相不同划分开来。地质1002班野外实习队在8月29日在校本部的后山部队、丁文江墓观察到整合接触关系。后山部队为中泥盆统棋梓桥组薄质中厚层的白色泥灰岩,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结构为泥质结构,层理构造。

8、产状为NW26533。 丁文江墓为中泥盆统棋梓桥组薄质中厚层杂色含砾砂岩。产状为SE13547第三章 构造因为实习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湘江以西是以湖南大学为中心,其核心部为石炭系,东翼缺失的不对称的古生代地层构成向斜构造;湘江以东是白垩纪为基地的第四系河流冲击物构成的接地。断裂构造亦有发育,但规模不大。地貌特征及构造的关系:单面山,及山体侧山坡面为单斜岩层的层面,但坡脚大于45,山体之另一侧山坡坡面较陡。古人塘、父子洼儿沟一带的低山,属这一类;猪背山,山体一侧的山坡坡面较陡,所形成之山脊很像猪背,桃花岭既为猪背山;断层谷,风车口至腊八寺地貌上为一谷地,结合风车口及腊八寺口的地质现象(地层走向上

9、的中断、牵引现象等),腊八寺沟为一横向平移断层,该谷地为断层谷。构造中产状的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走向:层面与假象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倾向: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致的方向即为倾向。它代表层面倾斜的方向,恒与走向垂直。 倾角:层面与假象水平面的最大交角。沿倾向方向测量,称为真倾角。沿其他它方向测量的交角均较真倾角为小,称为视倾角。视倾角所包含的岩层倾斜方向称为视倾向。在确定了空间位置即地层产状之后,就要细致的观察地层的构造。实习区域内地质构造较简单。下面分成三个小节来详细介绍在实习区域观察到的主要构造。第一节 断层 在野外,往往由于

10、风化作用强烈,土壤及残积厚层,基岩出露情况不好,断层面难以清晰完整的看到。如果根据地形、地物等证据能较准确的判定断层确实存在,只要找到该断层的三个较为确切的断层点,就可利用三点一面的原理来确定断层面的位置,并较为准确的估计断层产状,从而判定断层性质。父子洼儿沟断层产状性质就是这样确定的。1、在桃花岭风车口两侧地层有元古界板溪群组中段Ptbnw平移断层,产状是SE14854,SE15247,主要成分是含砾石英砂石(颗粒较大),变余的沙砾结构,具有节理发育,呈柳叶状页形排列,颜色是紫红色砂岩。2、我们地质实习队8月30日位于距洪世庵水库SE110200米处有板溪群五强溪组中段Ptbnw和中泥盆统D

11、2的断层。板溪群五强溪组中段Ptbnw的断层产状为16736,主要是含砾石英砂岩,成分为石英,长石,变余结构。中泥盆统D2的断层产状为13540,成分为紫红色薄质中厚层石英砂岩,沙粒结构,层理构造,有节理发育。存在差异风化现象,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原因是产状不一致。3、我们地质实习队8月29日在校本部后山部队观察到存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D2q)的正断层,产状为SW26533,为灰白色薄质中厚岩,成分为泥灰岩,具有构造现象,泥质结构层理构造。4、我们地质实习队8月30日在绿娥岭东侧腊八寺沟头有元古界五强溪组下段Ptbnw的桃花岭大背斜,产状为SW34273,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长石,变余

12、砂砾结构,层理构造。挤压破碎带的证据:地层倒转与倒转褶皱的广泛发育;系列逆断层的发育;倒转褶曲面与一系列逆断层的倾向一致;长度、宽度均有一定规模的碎裂岩带、角砾岩带的存在。第二节 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

13、原生节理等。次生节理: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在桃花岭风车口处观察到元古界板溪群中段Ptbnw,棋盘状柳叶状节理。产状为SE14854,SE15247。含砾石英砂岩(颗粒较大),变余的沙砾结构。具有节理发育,刘烨页形状排列。紫红色砂岩,差异风行,因为抗风化不一样,有角度产状不一致所以是角度不整合。第三节 褶皱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单个弯曲称为褶曲。岩层褶皱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均已发生改变,但其联系性未收到破坏。褶皱的存在是构造运动的直观反映。褶曲的形

14、态多样,大小不一,依其形成环境和条件而定。1、褶曲的几何要素翼 岩层的两坡翼 曲岩层的两坡核 岩层的中心轴面 曲两翼近似对称面(假想面),它也可以是曲面,其产状随着褶曲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枢纽 面与层面的交线。枢纽的延长方向称为枢纽向,枢纽的倾斜称为枢纽倾伏。枢纽向与枢纽倾伏的状况随褶曲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弧尖 垂直于枢纽的切面上轴面与层面的交点,是层面弯曲最大的部位,同一层面上弧尖的连线就是枢纽。轴线(轴迹) 面与水平面或地面的交线。褶曲的长、宽、高石决定褶曲大小的三要素,以同一褶曲层为测量基准。长,即枢纽的长度;宽式相邻两背斜(或向斜)弧尖的距离,在横剖面(垂直于枢纽的切面)上测量;高是相邻背斜弧尖与向斜弧尖间的距离,在横剖面上顺着轴面形迹测量。2、褶曲的类型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和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实习区域内,桃花岭绿娥岭大型背斜为主要代表。背斜与向斜常常是并存的。相邻背斜之间为向斜,相邻向斜之间为背斜。相邻的向斜与背斜共用一个翼。根据轴面的产状,褶曲可进一步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根据横剖面的形态特点,褶曲可分为:扇形褶曲、箱形褶曲、单斜。根据枢纽的产状,褶曲可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根据长、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