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4878318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版)一、选择题。(2017年天津卷)读下图,回答第1题。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答案】1B【解析】1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B正确、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

2、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2017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答案】2B 3B【解析】2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

3、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故选B。3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故选B。【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19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岱崮地貌(下图)是寒武纪石灰岩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山顶平展开阔,周边峭壁,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以临沂市岱崮地貌为代表,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据此完成下列4-6题。4与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 风化侵蚀 重力崩塌 热融滑塌ABCD5下列关于形成岱崮地貌的岩石

4、的说法,可信的是A含有大量金属矿B岩石内部气孔多C含有三叶虫化石D形成于于旱环境6据考证发现有崮顶山寨文化遗存的多达22座,多为一崮一寨。古代将寨建在崮顶,其主要原因是A防潮湿,夏季降水较多B通风散热,夏季高温C防积雪,冬季降雪量大D军事防御,易守难攻 【答案】4A 5C 6D【解析】4石灰岩属沉积岩,形成于浅海环境。由图中信息可知“崮”地貌的形成应属于地垒结构,因此岱崮地貌是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经历了断裂和抬升运动后,再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后形成。热融滑塌最早发现于青藏高原风火山:养路工人取土修路,使路边斜坡下的地下冰层暴露,夏天暴露的冰层融化,上覆草皮和土层失去支

5、撑而塌落下来,冰层融水稀释了塌落的物质,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缓缓下滑,应属于冻土地貌。正确,错误,故A正确。5石灰岩属沉积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可能含有化石;三叶虫生活在古代浅海环境中,故C正确、D错误。金属矿多为内生矿,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而石灰岩的形成为外力作用,故A错误。岩石内部气孔多为岩浆岩中喷出岩的特征,故D错误。6岱崮地貌山顶平展开阔,周边峭壁,在古代易守难攻,军事防御作用显著,故D正确。将寨建在崮顶有防潮湿、通风散热、防积雪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C项。【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

6、为地质胜景。读图,完成下面7-8题。7图中“地质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8与1857年前相比,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流量变小的河段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7A 8C【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7根据图示的方向可以看出在其地质构造线的西南侧整体向西北发生位移。A正确。8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乙、丁河段没有发生变化。乙原为华莱士溪的一条支流,地震后其径流进入华莱士溪故道,华莱士溪的丙河段支流减少,流域面积减小,因此流量减小。答案为C。【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5月第三

7、次模拟考试】 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如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9-11题。9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人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10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11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C地壳运动外

8、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答案】9C 10D 11B【解析】9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白垩纪(14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

9、、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故C正确。10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变,为褶皱。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处背斜,其中丁处岩层由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故D正确。11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应形成于地势低洼处;河湖地势低洼,更利于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故B正确。【江苏省金陵中学、海安市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中学201

10、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地质学家冯景兰曾对某地地理景观作如下表述:“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覆,真岭南之奇观也”。下图为该地植被垂直分异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12-13题。12该地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是 ( )A岩石受风化作用的结果B变质岩在抬升过程中受流水侵蚀的结果C地壳抬升后风力作用的结果D沉积岩在抬升过程中受流水侵蚀的结果13与谷地相比,图中山顶植被的生长环境主要表现为 ( )A光照条件差B热量条件差C干旱D土壤贫瘠【答案】12D 13C【解析】12砂岩与砾岩为沉积岩,B错误;材

11、料提到“真岭南之奇观也”,可知该地为岭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地区,山地抬升后多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C错误;沉积岩在地壳演变的缓慢抬升过程中,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该地的地貌景观,D正确。13底部植被为阔叶林,山顶植被是硬叶林,硬叶叶片较小,是为了较少水分蒸发;山顶坡度较陡、面积较小不易存水,因此山顶植被的生长环境主要表现为干旱,而不是因为的光照条件差、热量条件差、土壤贫瘠,正确答案选C。山顶光照条件好,A错误;南方多低山丘陵,山体相对高度不大,且山顶、谷地均为常绿植被说明热量条件差别不大,B错误;南方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山顶、谷地均较贫瘠,D错误。【山西省运城市2019

1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历史上流城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城内的气候变迁。下面图a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据此完成下列14-16题。14图a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A地壳上升,流水侵蚀B地壳下沉,流水侵蚀C地売上升,流水沉积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15图a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特点为A逐渐变粗B逐渐变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16图示地区1

13、300年至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A变干一变湿一变干一变湿B变湿一变干一变湿C变湿一变干一变湿一变干D变干一变湿一变干【答案】14D 15B 16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包括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通过沉积颗粒物的粒径判断气候变化,难度比较大。14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说明西侧岩石相对东侧上升,或者说东侧岩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作用不断将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平原地形。故D正确。如果地壳上升,应该形成块状山或高地,而不会是平原,故AC错。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是侵蚀,故B错。15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来自西侧,随着流水流速变慢,携带能力会逐

14、渐变低,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所以ACD都不对,正确答案为B。16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减小。1300年-150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变湿,1500年-17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1700年-185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又变湿,1850年-20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所以答案为C,ABD错误。【点睛】第一题,可以反过来分析,平原一般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排除AB;能沉积的地方肯定是地势低洼的地方,所以一定是地壳下沉形成低洼地,排除地壳上升的C。答案为D。【湖南省长望浏宁2019年高三3月调研考试】 “精灵烟囱”位于土

15、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17-18题。17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ABCD18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答案】17A 18B【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7由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戊经由变成沉积物,则为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