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486951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家庭环境的积极改变对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促进作用摘要: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 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家庭环境改变,促进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 成。家庭环境是有不同方面的,可以分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主要方面,从某种意义 讲,家庭精神环境对中学生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家庭精神环境的改变有利于中学生 良好行为品质形成:1、形成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前提;2、 家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家庭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的良好品质发展有积极促进 作用;3、努力营造家庭的文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中学生良好行

2、为品质的发展具 有积极作用;4、努力营造民主化的家庭环境,形成民主式教育方式,对中学生良好行为品 质的形成有很大帮助作用。关键词:家庭环境;中学生;行为品质一、引言中学生的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家庭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玩 耍的主要场所,父母又是他们接触最多,影响他们最大的人因此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可能 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研究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就必须考虑家庭因素对它的影响。但是我 国当前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家庭。比如单亲家庭、低收入、贫困家庭等等;而且有一部分父 母自身素质差,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亲情淡漠,甚至暴力虐待,等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 干预和介入问题家庭的制度,因此,问题

3、少年会不断出现,这些家庭对矫正孩子的不良行 为要么是力不从心,要么是漠不关心,为此改变家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当今社会负面现象的熏染、开放的传媒文化的误导、多元文化的思想碰撞等等 因素正使越来越多的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甚至部分学生的问题已经比 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大流可能短时间很难改变,但是家庭是中学生社 会化的场所,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积极改变一些家庭环境,通过家庭 环境改变,促进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二、家庭环境的组成和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界定家庭环境是有不

4、同方面的,一般把它分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家庭物质环境及其评价家庭的物质环境在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行为发展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家庭的物质环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家庭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稳 定的经济收入、留备特别需要时的积蓄、日常开销等;2、职业状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 就业状况、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的安全性、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劳累程度等;3基本生存 条件:主要包括衣着、食物和居住条件,其中包括四季衣服是否充足、食物的数量、质量、 营养平衡、居住空间、安全性、水电的供给、家具配备、邻里的安全性等;4医疗保健条 件:包括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药品与器械的配备、患病时的

5、护理和主要的医疗场 所(医院或家庭等)。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家庭物质环境。在评价时,一般 应选择与研究的心理行为发展的某一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物质环境条件进行评价。家庭精神环境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主要有社会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调适等方 面。家庭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家庭内部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外部的社会关系两种。在近来的 家庭环境评价中,研究者最为关注的是家庭内部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 成员的冲突及解决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庭成员与亲戚的关系;家庭决策 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家庭成员的角色与权力。父母教养方式也叫抚养方式!养育 方式,是指父母在对

6、子女养育和管教方面的特点,教养方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 的态度,同时,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根据父母行为的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可将父母教 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家庭调适主要是家庭内部的沟通方式 的集合,以及矛盾冲突等等的处理协调。从某种意义讲,家庭精神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家庭的心理氛围是洋溢在 家庭这个特殊环境中,以父母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 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 言行等综合而成的心理时空,表现为个性化的家庭情调和气氛。如:有的家庭物质生活虽 然富有,陈设讲究,应

7、有尽有,然而,由于家庭成员不和睦,经常吵架、赌气,每个家庭 成员处于苦闷、忧虑的气氛中,这种家庭的精神环境就很不好,对孩子的成长就很不利。相反,有的家庭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是家庭和睦,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包容, 对孩子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为人谦虚, 心理相融,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操和积极向上的气息。家中各成员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 乐观,这样的家庭的精神环境是良好的,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有利的。良好的行为品质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生活 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家庭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积极向上 的家庭环境有利

8、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三、家庭环境因素的积极改变对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促进作用(一)形成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前提。家庭的情形氛围是家庭精神环境重要组成。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 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 的心理,尤其对学生行为品质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 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 下,不但使孩子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 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因此要

9、培养良好的家庭情 绪氛围,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如说话办 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 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形 成。建立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必须的和必要的,有助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二)家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家庭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的良好品质发展有积 极促进作用。亲子关系是家庭精神环境中家庭调适的一部分。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维护整个家 庭的稳定和睦、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都至关重要。现实生活表明,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 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

10、为,严重者会患孤独症。如果形成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一种积 极的家庭环境会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习惯慢慢累积,最后优化为良好的行为品 质。良好亲子关系建立,首先是父母对自身行为的控制非常重要。由于在亲子关系中父母 占主导地位,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起决定作用。其次,要加强亲子沟通。亲 子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与亲子之间的沟通关系很大。沟通是相融的心理基础,心理相融又 是产生密切关系的基础。因此为了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注意和子女之间的沟 通,并使用正确的沟通方法。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之后,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健康成长,有必要认真审视和检讨家庭环境

11、与孩子心理健康 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民主、务实、乐观、健康的家庭心理环 境,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民主是建立在家长既是长辈,也是导师和 朋友,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基础上的。家长的乐观、坚强等心理品质对孩子具有很强的感 染力。父母在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对于在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烦 恼、伤感、愤懑或不平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克制和面对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心 态,能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和感染;同时父母对于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乐观态度以 及所体现的随遇而安的良好心理也能给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安全,这样在孩子的社会化 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效应,影响

12、孩子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三)努力营造家庭的文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发展具有 积极作用。教育其实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而家庭教育对 孩子的影响是最早的,第一性的;它对孩子的熏陶更是时时刻刻,具有永久性,因此,营 造、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造、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涉及诸 多方面。家长的很多言行举止,家庭环境布置等等因素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孩子。如 学生看书学习的习惯、养鱼种花乐趣、对音乐或其它艺术的喜好、对体育活动的倾爱,都 会从家庭当中找到一些影响因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13、,行 为品质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很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良好 行为品质具有塑造作用。因此,家庭环境中通过积极改变文化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也能 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品质。(四)努力营造民主化的家庭环境,形成民主式教育方式,对中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有很大帮助作用。根据父母行为的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可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 放任型和民主型。很多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孩子行为问题与父母以外亲人抚养、父母间关 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及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及生活照料等因素有显著差异。国 内外研究表明,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均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

14、。曾有 报道指出放纵不管和体罚儿童的教育方式导致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率是耐心教育的2-3倍。 另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经常对孩子进行体罚、拒绝均不利于儿童的行为发展。一 项研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常在家长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中学生正处于处于心理发育时期,其年龄心理特点及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而作 为家庭,承担着学生心理发展的场所功能,如果父母能采取民主、积极的教养方式,从而 促进民主化的家庭环境形成,就能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的良好行为能得到肯定和发扬,为 良好行为品质形成做好铺垫。参考文献: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武建清.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J.前沿

15、,1999,7:51 一 533 姚春荣,李梅娟.家庭环境与幼儿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J1.心理科学2005,25(5):630 一 6314 余震毅,胡虞志,王玉玲,等.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影响.中国学校卫 生,1996,17(2):89 一 915谢虹,艾洗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1,10(5):478 一 4796 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25(2):232 一 2367 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一 1108 彭向君,维汉.初中生家庭环境状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 学,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