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486127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燕子一课谈语文课的生成岱山实验学校姜艳琰岱山实验学校184岱山实验学校姜艳琰案例: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生 1:“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燕子像个调皮的孩子在戏水。”生 2:“我也觉得燕子很调皮。我补充可能它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心里太高兴了。”生 3:是的,你瞧,给它一沾,沾是一个很细小的动作,而湖面却发生了变化, 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多美呀!其实是扩散开去,可作者用了“荡漾”,似乎小河也是开心的。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很好。师:是的,这个荡用的真好,那燕子只荡出了一个小圆晕吗?还荡出了

2、什么?生:荡走了冬爷爷。师:你想得真有新意,如果你能把怎样的冬爷爷也表达出来会更好。”生 1:荡走了沉睡的冬爷爷。生 2:荡醒了冬眠的青蛙。生 3:荡绿了湖边温柔的柳树。生 4:荡出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这是我校韩梅亚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断。听了之后,感触颇多。课堂教学从生命的角度讲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而课堂的真实推进与最终结果是很难被规约与计划的,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课堂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它的生成性。可关注些什么?语文课究竟需生成些什么?这是一直困扰于心的问题。韩老师的课恰好让我看到了迷

3、途中的灯火,我想就燕子一课谈谈语文课的生成。一、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的生成。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是语文姓什么的归属。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韩老师这堂课最为亮眼的一点便是关注了语言的生成,至少体现了这样三个层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说说你的感受。这是让学生与文本来一次亲密地接触,自己感受语言的魅力,是语言生成的基础。语言重在自悟,“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第三者太多的解说。”交流讨论阶段,学生不是简单地重现课文内容,而是展示

4、了自己的理解感受,而生生间交流中的互相补充又产生了新的语言生成。这是对他人语言的吸收与纳入。语文教学是要促使每一位学生发现、感受和表达语言之美,丰富的课堂生成不仅需要激发,更重要的是利用,是引导学生感受课堂中的语言、努力领略教材与课堂中的语言之美,并在课堂的自我表达中不断改造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将整个课堂作为学习的对象,使课堂中的听说读写都散发着语言艺术的气息。这是语言生成的途径。教师的引导、 点拔。教师看似无心插柳似的随意一问 “这小圆晕还荡出了什么?”却收到了柳成荫的效果。其实这正是教师的匠心所在,看似简单却是我们常常被忽略的,所想不到的,也是此课堂最为亮丽的一笔华彩。前两个层次可以说目

5、前大多数的语文课都在这么进行,都重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学生光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够了吗?只停留在自己的独特感悟上那么课堂的提高体现在哪里,仅在同学的交流补充上吗?那老师的主导又在哪里?就是一些肯定连否定都不敢轻易的评价上吗?有位数学教师在听了语文课后说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先读读,然后说说,最后写写,数学老师也可以上。这话尽管不客观,但至少道出了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忽略了语言生成的点,忽视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我们在珍视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同时忘了语文还应使学生获得完美表达的语言形式,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期望展现出来。而韩老师的课:首先关注了语言生成的点。这一提问其实是教师在考虑到学生

6、学情后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经这一“荡”使学生明白除了文中的写法还可以这样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语言的迁移内化都在这一 “荡”中得以体现、 得以完成。 而这一“荡”又并非脱离文本为运用而运用,而是通过它更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可谓一“荡”牵全文。这正是设计的精妙。其次,关注了语言生成的时机。语言生成要在学生有情感和内容的积淀后产生,这就要关注时机,过早了学生茫然无序,过晚了学生无所触动。韩老师在学生自悟到春光的美好与生机,悟到“荡漾”的语言神韵后,适机地一问,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自然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思维顿现与灵感。再者关注了语言生成的质量。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会表达,还要培养学生表达生

7、动。 当学生说 “荡走了冬爷爷” 后,老师马上提示“你想得真有新意,如果你能把怎样的冬爷爷也表达出来会更好。”学生略一思索说“荡走了沉睡的冬爷爷。”此后发言的同学纷纷力求把自己的话说得生动、形象。不管哪一类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何训练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自身要有良好的语感, 要抓住语言生成的点,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得到更多的语言实践,除积累外,有更多的内化与运用。二、语文课要关注思维的生成。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从这一点看关注语言的生成自然也应关注思维的生成,同时思维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韩老师的课中先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

8、学生的读建立文本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联想。这是关注思维的形象生成。语言艺术的魅力之一就于它能让人借助文字产生联想,建立意象,达到情感的共鸣,即语言的意韵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品味出这语言的形象感。而课堂设计的简化,请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则是关注了学生思维生成的宽度。让学生有一个宽泛的思维空间,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可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 正因如此,才有了交流时的互相补充,才有了思维的碰撞,有了新的课堂生成。当学生悟到“荡漾”之妙时,教师当时的点拔则是关注了思维生成的深度。学生只悟到它的表面,停留在文本的解读,而教师则把思维引向了深入,深入到语言的运用。同时一个“荡”激起的是对春光美的再

9、次描画,关注了思维的整体性。三、语文课要关注人文情感的生成。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他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知道他人也有痛苦、苦闷、压抑、欣喜,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价值观, 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 这就是的隐性生成。它贯穿着课堂的整个过程,不容分割。在这堂课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心理使师生间达到了零距离的交融。教师始终关注着学生学情的健康推进,全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即时评价。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而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对话形态的建立又使师生、生生在学习中互相欣赏,这种欣赏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课堂唤起了学生自主、积极地

10、投入学生,呈现出一种生命的涌动,流淌着生命的血液。写到此,我又感到语文教学的艰难。在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语文素养,有敏锐的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丰富的情感,有机敏的课堂组织能力与教学机智,而这些我都具备了吗?关注课堂的生成还有一点便是要关注教师自身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促成教师自身的生成啊!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它的生成性。可关注些什么?语文课究竟需生成些什么?我想就韩梅亚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谈谈语文课的生成。一、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的生成。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韩老师的

11、课首先关注了语言生成的点。其次,关注了语言生成的时机。再者关注了语言生成的质量。二、语文课要关注思维的生成。韩老师的课中先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学生的读建立文本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联想。这是关注思维的形象生成。而课堂设计的简化,请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则是关注了学生思维生成的宽度。当学生悟到“荡漾”之妙时,教师当时的点拔则是关注了思维生成的深度。三、语文课要关注人文情感的生成。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他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知道他人也有痛苦、苦闷、压抑、欣喜,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价值观, 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 这就是的隐性生成。省陶研论文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