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484504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体激励矫正在调适罪犯消极情绪与行为中的应用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二十世纪80年代末心理矫治手段开始在罪犯改造中应用,根据“司法部79号令”心理矫治既不能定位在纯粹的医学概念上,也不能与改造工作雷同。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机关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罪犯克服心理障碍和服刑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罪犯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以利于稳定狱内改造秩序和提高改造质量的一项手段,而团体激励矫正正是具有这种综合性的优势,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矫治手段。它的基本原理是从分析外部环境入手来研究如何改造并转化人的行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

2、er)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用改造环境的办法来保持和发挥那些积极的、愉快结果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消极的、不愉快结果的行为。笔者就利用这个原理在上海白茅岭监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一、研究方法及过程此项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平时的日常监管、责任狱警的谈心帮扶、制定教育与劳动目标、职业技能的培训、监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家庭联系制度、团体激励矫正训练、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措施、日记、定期的激励干预活动等。(一)工具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二)被研究者他们都是上海白茅岭监狱四监区的服刑人员

3、,都已经被关押一年以上,自到监狱以来一直情绪不好,经常表现为闷闷不乐、烦恼、抑郁、自卑胆怯、不合群、再加上自己的劳动技能不好尤其显得缺乏勇气与自信,给人的感觉就是心理有问题。经过分监区的狱警谈心教育情绪时好时差,一直不稳定。上海白茅岭监狱领导坚持与责任干警及心理咨询师联系制,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和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开会,最后决定在四监区试行“团体激励矫正”改造罪犯的计划,并邀请社会上的心理学专家来共同完成此工作。分监区干警根据各自分管罪犯的实际表现及掌握的情况首先进行了推荐,结合心理学工作者在平时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发现的一些罪犯精神状态低下,对前途丧失信心,心理咨询师对推荐的

4、所有人进行心理测试,对抑郁或焦虑分值较高、平时表现沉默、不太与别人交流或易于别人发生冲突的人员,通常也是各方面不积极、不主动的人员;然后与有关人员协商,最终选定了这15人。人数:人数共有15人,均为男性;已婚1人,其余14人均未婚;其中城市3人、农村12人,都是各分监区根据平时表现认为有心理问题而推荐的;文化程度: 在筛选被试时考虑到量表测验和对训练设计的需要,均选择文化程度在初中毕业以上;年龄因素: 年龄从19至29岁,平均24.47岁;刑期从2年6个月至5年6个月不等,平均3.9年;初、贯犯:初犯13人,二进宫有2人;监狱经验: 以入监三个月以上, 对监狱生活已基本适应者,尽量避免选择很快

5、要刑满释放者;罪名:罪名主要是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恐怖、证券交易等虚假信息);原籍:服刑前原籍地分布贵州、河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上海、重庆山东等地;抑郁或焦虑程度: 主要选取中度和重度抑郁或焦虑患者作为被试。(三)研究设计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根据被研究者的平时表现,确认与绩效有关的行为;利用心理测试量表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行为,监管者要确定行为绩效的基线水平,也就是要找到行为的基础效率水平;根据刑罚的总目标与平时监管的任务,确认被研究者再社会化行为的情景因素,并分析、鉴别行为的各种情景因素,了解出现各种行为的原因;拟订并执行一项策略性干预措施;评估绩效改进的情况

6、。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平时的日常监管、责任狱警的谈心帮扶、制定教育与劳动目标、职业技能的培训、家庭联系制度、心理学咨询与治疗服务措施、日记、定期的激励干预活动等。本研究对“干预”组成员主要从家庭、亲人、友谊、学习、劳动目标、能力、工作与事业、理想、人生等方面进行设计;每次的“干预”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每次集中“干预”前首先让大家听一段音乐,每次集中“干预”活动大约150分钟左右,整个策略性干预措施为期近三个月,经过了十次“干预”活动。在最后我们特地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的总结性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拥有梦想只是

7、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在活动中每一位成员要去感觉、感受、感应、感染、感激、感恩、感谢、感悟人生;去体会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有价值。本研究整个策略性干预措施结束后不久,研究者对“干预”成员进行回访,并对全体成员进行临床症状 (SCL-90)量表测试, 并得出后测结果。二、结果统计干预计划是2006年3月开始筹划,4月确定方案,5月开始实施,到8月份集中干预结束,至2007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追踪观察,各分监区的责任狱警对这15

8、名服刑人员的一致评价是情绪明显好转、敢于袒露心扉、能正视并接受现实、善于人处、劳动积极主动、能相互帮助、对未来也有了不少信心、在改造各方面基本上都表现积极、不少人进步很大。到2006年底最后有2人获减刑,1人假释,均获记功或表扬。 “干预”前后的资料对比及统计结果见下表SCL90训练前(xs)训练后(xs)差值(dSd)配对t值P值躯体2.2490.6081.9380.5890.3110.6471.8890.080强迫2.6000.7152.0930.8100.5070.7722.5410.024人际2.4810.6422.1480.7110.3330.8281.5570.142抑郁2.702

9、0.7812.0200.1520.5020.8663.3750.005焦虑2.3070.7021.7000.5230.6000.9412.6070.021敌对2.2110.8741.9330.8860.2780.9041.1900.254恐惧1.5520.4581.3810.2630.1730.5621.1810.257偏执2.4660.8782.1220.6680.3441.0441.2780.222精神2.1730.5651.7330.5750.4400.6652.5620.023其他2.4760.6432.0380.4500.4380.7472.2710.039三、结论及分析(一)结论

10、统计结果显示, 本研究使用团体激励矫正的形式对罪犯进行干预效果良好, 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改变明显,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罪犯的消极情绪。通过前后测试对比研究发现, 团体激励矫正组全体成员在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和其它因子的P值小于0.05,即前后有明显的差异,而忧郁因子P值小于0.01,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说明, 对于这些具有消极情绪表现的罪犯, 只要我们了解判断准确, 团体激励矫正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关注, 多进行一些针对性干预,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有效的调适,甚至效果是很明显的。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这次“团体激励矫正”活动领导重视、多次集中有关人员开会讨

11、论,各部门积极配合、监区干警责任心强、管理到位,对本研究大力支持,方案周密设计,被研究者在了解了本研究目的后大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积极配合是关键因素。2被“干预”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13人),此项工作我们是首次开展,以先积累经验,考虑刑罚对他们的心理效应鲜明而强烈,能够较好地发挥威慑、辨别、遏止、预防等功能;另他们犯罪意识、犯罪恶习不深,激励教育易于发生作用。在服刑期间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服从性、被动性强。监狱环境是全新与陌生的,他们入监后的生活内容主要是观察学习、模仿和适应,心理活动具有突出的被动特点;适应性差,波动性大。由于对监狱生活缺少思想准备,对入狱

12、服刑心理上难以承受,情绪压抑、低沉、焦虑,在服刑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可能引起他们较强的情绪波动,有时甚至是痛不欲生。他们在入狱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和愧疚之中,降低了生活的积极性;改造意志薄弱。由于心理活动的被动特点突出,易受诱惑和暗示,易被情境所同化,也就容易受到“干预”组整体积极活跃气氛的感染,因而消极情绪改善也就明显。3. 被“干预”全体成员均是轻刑犯(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本监狱都是10年以内罪犯),其心理为:服刑压力小,所体验到的服刑痛苦相对较轻,再加上重返社会的时间不太遥远,使得轻刑犯服刑压力较小;服刑心理浮躁。由于刑期短,罪犯入狱后不久就进入服刑后期,需要

13、考虑出狱的事。服刑初期和后期都是罪犯心理活动变化剧烈、稳定性差的时期,特别是服刑后期,因盼着出狱的时间快点到来而更加焦躁不安,心情难以平静。这种浮躁心理使罪犯难以集中精力投入改造,不太可能自觉反思自己的罪行,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干预方案,配合监狱开展的有效日常管理、谈心教育、家庭联系制度及劳动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活动,对他们产生积极激励影响,其抑郁、焦虑、强迫情绪转变也就显现。 4.关于精神因子的变化情况,由于“干预”组成员绝大多数是初次犯罪即被判刑入狱,面对电网、高墙和失去自由,极易产生反应性心理问题。所谓“反应性”心理问题是指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通常指应激强度大、频度高和时限长的)作用下引致的

14、精神障碍。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所描述的范进中举后的精神病态。这类症状是典型的心因性障碍,症状发生前有明确的精神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起病一般比较急骤,经过适当治疗措施,病情很快好转,预后良好,一般视为“良性心理疾病”。5罪犯群体心理的作用,本研究的“干预”组也是一个规范的群体,由于在训练前就讲清了目的、任务和作用,在活动设计上紧扣目的,在群体内形成较强的内聚力。在高内聚力作用下,个体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增强,成员对群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自愿成为群体一员,积极参与群体活动,自觉遵守群体规范,认真履行角色义务,努力实现群体要求等等。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全体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

15、,又有认同的集体目标,并能以内化的群体规范协调自己的行动,致力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干预”组成员训练效果较为理想。 (二)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1.本次研究对象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均是轻刑犯,年龄也集中在19至29岁,平均24.47岁,这样的构成其心理特征就比较单一而不复杂,降低了团体激励矫正的难度,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 “干预”组全体成员的成分构成复杂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研究的借鉴价值需要拓展。2.本研究对被试的筛选还比较粗糙,用其结果和平时的观察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有消极情绪, 似乎要增加一些指标。3.干预活动本身的一些不足:少数服刑人员有时将一些干预活动作为游戏的场合,使干预的效果打折扣;成员之间的受益不平衡。被干预成员可以分为迎合者、参与者和消极应付者。而迎合者虽然表现活跃,能快速带动干预场所的气氛,但并没有暴露内心的问题,反而可能因为自己的伪装而获益,使心理问题严重化,同时也可能造成和助长干预的虚假气氛,使团体最终所获很小。消极应对者以另一种方式构成了团体激励矫正成效的破坏力量,他们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待团体中发生的一切,他们的沉默削弱了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既不能使自己从团体中充分获益,也不利于良好团体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