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4842661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口市江淮高考复读学校2012届高三历史期末试题2012-1-13第I卷(选择题部分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2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

2、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3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 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日中而市,交易而退5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银

3、法”(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这一规定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 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6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7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

4、章”是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的征兆。下列关于“三甲之役”的说法错误的是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 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9在种种压力面前,口口口口不久,口政府下达了一道口口,云:“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因为空

5、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下列老师的说法, 准确的是A不剪辫的,就以违法论处 B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C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 D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0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 B C D11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深圳胜利举办,这为中国南京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青奥会提供了经验。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

6、。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l: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2印章本身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但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右图所示的 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A北伐战争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13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年份的对外贸易状况表。它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1895年1913年增长货物性质中国进口17亿57亿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中国出口028亿166亿59倍农产

7、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A是外向型发展模式 B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C能够充分利用外资 D发展水平较高14.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C经济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15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

8、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61898年2月,纽约时报指出:“(各国在中国的行动)被危及的利益不仅是我们现今同中国各口岸的贸易,而且是所有这些贸易将来增长的权利。”为了保证美国将来在中国贸易的增长,美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维护中国现行关税政策 B反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C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D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17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18日本外务省发言

9、人指出,印支停战将使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提高。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这些评论表明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中国已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19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C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维护了贵族的利益20.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

10、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21.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真实意思是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22.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寄出的一封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信中的“您”是指A斯大林 B丘吉尔 C罗斯

11、福 D杜鲁门23.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提出了“故善者因之(顺其自然), 其次利导之(因势利导),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下列经济思想或政策,与司马迁观点最相似的是 A自由主义 B垄断 C罗斯福新政 D计划经济24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 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 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右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25右图漫画反映了2003年3月美国开

12、始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此漫画实际上反映了 A美国建立起了单极世界霸权 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美欧建立起了反伊拉克同盟第卷(非选择题部分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0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年“改订新约”的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1943年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