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484251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忘不了那漫山遍野的淮山, 忘不了那随风而动的悠悠清香草 忘不了田间垅上无处不氤氲着的迷人绿意 ;也忘不了农村留守儿 那天真稚气的笑容。欢迎来到,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 的大学生三下乡调查报告例文,欢迎大家阅读。第1篇:七月,在我们大学生眼中, 一切都如此地充满活力。 我们的 激情在燃烧,伴随着这份激情, 带上回报家乡的热情, 我们怀集 人踏上了 “三下乡”的征程。我们这支队伍的实践活动从策划、 进行到完满结束都凸显了 人力资源优化分配。在四月份开始策划,确定组长、队长,活动 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策划人员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很好地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尽管我

2、们在撰写方案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但队员们都积极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互相帮助,为保证方案的通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零星的几个人到近二十人的下乡队伍,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挫折与辛酸的。在这其中有人加入也有人中途退出,这难免会动摇我们的决心,在此,我们难免会发现团结与诚信的问题。-个不团结的团队就如一盘散沙, 即使有一个好的机会在面前也会 抓不住,同时,如果队员之间缺乏应有的诚信也会削弱团队的凝 聚力。在队伍面临解散的时刻, 还好有不少核心策划人员坚持了 下来,并大力宣传本次的下乡活动才再次使得我们的队伍重新壮 大。本次下乡实践活动为期七天, 在这七天的日子里,我们的下 乡队伍以支教,开展第二课堂,

3、 培养爱国情怀为主线, 配合特色 调研。丰富的支教课程受到了冷坑当地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这七 天中,他们不仅学到了课堂以外的有用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 从我们老师身上学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我们老师的 报恩和感恩的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总的看来,我们这次“怀岭归燕”下乡活动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 但是,我们本次下乡的实践活动范围还是比 较小,还是仅限于学校之内,对学校之外的社会情况关注较少, 如在关注农村社会卫生状况,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情况等存在空 白,其实这些都是比较实在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有待于我们的大学生继续解决。当然,考虑到我们下乡队伍人员的组成情况和策划时间比较

4、 急,我们所遇到的这种问题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我们下乡队伍队员组成大多数是大一学生,无论在社会经验还是在专业知识掌握 方面都比较浅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算是做到力所能及的 事了。无论如何,七天的支教实践活动中,我们教师带给当地学生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我们队员也从当地的学生中学到了很 多珍贵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深入了解了农村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了更多问题。有幸参与这次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努力拼搏,回报家乡也许是对我们故土感恩的 最佳方式。第2篇:200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 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

5、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 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 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 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 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 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起周村长, 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 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 可以深切的感受到

6、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 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 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 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 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

7、,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 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 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但当我问他们以 后回不回来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 也许是还是小学 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 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 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 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 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

8、荡着。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 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 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 我国城乡的巨大差 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 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 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 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 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 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 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

9、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 也同样存在于 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 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 以至于我国的 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 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 老人告诉 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咼中考了前十 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 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 我问老人想没想 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

10、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 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 周家村的 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 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 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 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 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 !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 识相当丰富的人才,

11、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韩国人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 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 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 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 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 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 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 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