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482355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摘要:因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体现出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出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关键词 : 文化意象;遗失;缺损;文化意象传递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学派:语言学派和艺术学派。语言学派注重翻译实践的研究,从语言学特征的角度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目的是翻译如何取得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之间的,或读者对原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反映的对等;艺术学派则从艺术再创造的角度来研究翻译 ,注重原文的和译文的精神和神韵。近年来有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叫做文化翻译研究。这种翻译不仅把翻译

2、视为跨语言交流,而且是跨文化交流。通过这两种交流手段,一种文化的内容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它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翻译研究中应更多地考虑文化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前的“译述”、“达旨”甚至“编译” ,已经远远不能达到人们对外国文化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译文的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完整地准确地传达原文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的智慧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文学作品中,它们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文化含义。1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3、: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实有或传说中的飞禽走兽相同的物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含有不同的意蕴。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乌鸦、喜鹊、龙、蝙蝠,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狗等。龙 ,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都有。在汉语文化里 ,龙是皇帝的代表 ,是高贵、 神圣的象征。 汉民族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神秘莫测 ,令人敬畏 ,是威严的象征。 但在英语文化里,龙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怪物,一个可怕的象征。 喜鹊 ,中国人认为是吉祥之物,“ 喜鹊喳喳叫” 在中国文化中会引起“喜讯到来”的联想 , 而在西方化中一只喳喳叫的喜鹊只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话匣子”,是“饶舌”,甚至“小偷”的象征。在汉民族文化里 , 蝙蝠是吉祥、

4、健康、幸福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里蝙蝠并没有给人以好感 ,相反 , “它是一个丑陋、 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与蝙蝠有关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如asblind as a bat(瞎得像蝙蝠一样),crazy-73-as a bat (疯得像蝙蝠)等。猫头鹰,多在夜间活动 ,中国人视作不祥之物 ,但西方人却奉作“智慧”的代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数字。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八”,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 、“十三”等等。汉语中的“三”不光意味着“ 3 ”,另有众多的意思,如“三思而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八”因为与“发”谐音而得了“发达” 、“发财”的意思。英语中的“七

5、”也有“众多”之意 ,如形容幅度大 ,常说 at seven-league strides 。提醒人三思而行。 “十三”在西方语言中则视作不吉祥的象征。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等,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欧美语言中的 “给车装第五个轮子” (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等等。 这里的 “诸葛亮”和“第五个轮子”都已取得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文化意象。2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现象。由于物象的普遍存在,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 ,译者有时难以成功地转

6、换各自的文化意象 , 因而造成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现象。如弥尔顿的一句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serve heaven(Paradise Lost) 如果套译汉语谚语“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就失去了源语的韵味,因为原作的宗教色彩极浓,如果译为“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肯在天堂里称臣” ,既揭示了原文的深层教含义,又保留了原文的宗教文化意象。又如 英 语 中 有 这 样 一 个 成 语 “ cool as cucumber ”,意思是像黄瓜一样凉或者是非常冷静。但是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译为“稳如泰山”而不是“冷静如黄瓜”。那么源语中的“黄瓜

7、”这个文化意象就遗失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译为“MidAprilmistsandblossoms go”,将原诗中 “扬州” 一词省去未译。“扬州”在这里是一个文化意象,在古代它不仅代表一个风光优美的风景地,一个城市的名字,而且它还代表古代文人向往的享乐去处,一个令他们消魂的所在。将“扬州”略去不译不仅使重要的文化这个意象遗失,原诗丰富的涵义和优美意境也大受影响。有人将“教父”( adopted father )译为“干爹”,“教子”( adopted son )译为“干儿子” 。毫无疑问如果这样翻译,原文意象的宗教色彩便荡然无存。3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意象的遗

8、失和缺损现象的原因。造成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意象的遗失和缺损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的渊源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二: 希腊文化、犹太宗教和现代工业主义。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纯数学及世界观主要源于古希腊文化;西方人的信仰、 道德、伦理及民族主义主要受犹太教的影响;而西方人的权利及权利观源于现代工业主义。此外发源于尼罗河的埃及文化及发祥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巴比伦文化,也曾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一脉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74-化中唯一的外来要素是佛教。佛教在公元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此后很快融入中华文化的整体,成为中国文化三教(儒教、道教、

9、佛教)之一。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宗那儿传承下来的,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一脉相传到今。另外,东西方文化体现在生存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陆农耕文化,而西方文化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生存方式对语言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词语。以sea,ocean,boat, deck,board,ship, rig,water,等词构成的成语、 典故、谚语不胜枚举; “ spend money like water”“ asdumbas an oyster” “ cast/lay ananchor to w

10、indward”“hoist sail whilethe wind is fair ”而汉语中类似的习语却很少,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成语却比比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箭双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守株待兔” 、“瓜田李下” 、“刀耕火种”。第三,即译者的文学素养,在翻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译者不十分熟悉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 ,没有较高的双语的文化修养。在翻译过程中造成文化意象的遗失 或缺损。4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含有文化底蕴的意象 ,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异化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同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异化和归化互为补充

11、。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一味趋同译入语文化 ,会造成大量源语文化意象的丧失 ;如果过于强调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生搬硬套地进行文化移植 ,有时会影响交流 ,翻译时可能顾此失彼。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来衡量,把在异化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移植和在归化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叛逆相结合 ,尽量忠实、传神地再现原文。对于意象的传译,译者应尽量做到保留原文的意象和丰富译语文化。参考文献 :1 屠国元 .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 . 中国翻译 .1996,(2).2 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国翻译.1997,(4).

12、的运用 .3 谢天振 .译介学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 钟良弼 .从“蟋蟀”和“杜鹃”看词语的文化传统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1).5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6 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中国翻译,1999,(2).7 郑达华 .再论文学翻译重在审美效果 .中国翻译 ,2002,(4).8 褚雅芸 .也谈典故翻译中的欠额补偿 .中国翻译 ,2000,(4).9 潘文国等 .古籍英译当求明白、 通畅、简洁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0 刘法公 .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