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480857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0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艺术原理复习(超全)-资料(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项名词解释园林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园林美: 是以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为主题(山、水、植物)创造而形成兼具再现、表现特点的三度空间的风景美。游赏者的审美活动必须在这一风景空间中完成。景观 :由环境形象所构成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形式信息,具有图形性与象征性,能表达出特定环境的功能内容。动态景观: 按一定观赏路线,综合考虑成景因素的点、线、面布局,系统地布置多种景点,让人们在行进中观赏连续运动变化的景物,步移景异,形成系列景观,如颐和园的排云殿静态景观: 视觉空间相对静止,通常以定点观赏,一般要在

2、人流比较几种,易停留的最佳观赏点来组织视点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如浙江的千岛湖。实体: 一些空间限制因,如山坡。虚体 :各实体间所形成的空旷地域,如山谷。对比: 把两种性质极端不同的形体组合成图画,显示出强烈冲击性而产生美感调和 :把性质相同或类似的造型放在一起。节奏: 音响运动的轻重急缓形成节奏韵律 :在流动的过程中,加以组织和统一,产生运动中的秩序稳定:给人以安定舒适愉快的感觉,园林中常见体量上用下大上小。颜色上浅下深,降低重心对称: 保持景物均衡的一种形式(由中心设一种轴线,左右上下完全相同)对称的造型给人平静,舒适感觉(静止美),感觉庄重 ,严肃 ,有气魄 ,但显得呆板 ,不亲切均衡 :轴

3、线的左右两边造型不同,但份量感相同,感觉平均不对称均衡(拟对称均衡):造型也有安全感,由于造型可以任意变化,故造型生动活泼(动态美),广泛应用于自然式园林布置中比例: 要素本身、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的长宽、高尺度是否合宜,(空间、形体、体量的关系)1尺度: 构筑物局部或整体与人之间的制约关系,包括:自然(习见)尺度、夸张尺度和亲切尺度空间: 西方将空间表现为具有一定几何形象的关系,明确的景,东方则表现为不定的,模糊的或把有限空间象征为一种宏大的空间概念,对空间的理解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主配手法 :就是要突出主景。具体手法有:主景升高、轴线和风景视线、动势法、面向朝阳主景升高 :在

4、空间高程上加以突出(为了使构图的主题鲜明、构图更加明确)主景升高对周围景物起控制作用 ,不受任何风景的干扰,还可以造成仰视风景,形成特殊的感染力动势: 一般四面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周围次要的景物往往具有动势,区域一个焦点(具有向心性),主景宜布置在这个点上借景: 根据造景的要求,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理园冶( ye ):“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 ,绀宇凌空 ,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不分町疃 ,尽为烟景”。 直接借景 :利用有资借取的景物,将其巧妙地组织与画面中,使空间

5、景象层次丰富,景深清晰,视线开展,扩大空间感受。 间接借景 :借助平静的水面、镜面的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 抑扬手法 :即是解决景的藏与露的关系 ,按照其划分空间的作用和艺术效果分为障景、隔景 障景: 凡是抑制视线而又能引导空间转折的屏障景物都可称为障景隔景: 根据一定的构景意图,借助分割空间的多种手段,将园景分割成不同的景区和功能区,使景观各具特色,避免相互间的视线干扰和人流干扰急转 :两种不同空间组织中用很实的物体,如密林、山丘、建筑实墙缓转 :变画自然 ,给人感觉平静 ,如疏林、空廊、漏窗、水面分隔或在两空间中设置过渡空间框景 :利用类似画框的门框、窗框、洞框及一些树木的枝条,有

6、选择地摄取一定的另一空间的景色。夹景 :运用透视消失与背景的构图处理,在人的活动游览两侧,设抑制视线引导行进方向的景象,把2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计划的景观方向,产生两侧约束力的景观。假山 :园林中以造景或登高游览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人工构筑的模仿自然山景的构筑物置石 :以石材或仿石材料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特置(孤置):以单块石头或多块拼合为一个总体的独立性石景对置 :两石沿建筑中轴线的量的作对称位置的山石布置,两石对置互相之间有呼应。两石顾盼有情,疏密有致 .散置 :“攢三聚五”的设置方法,对石材要求相对低,要组合好 ,“散漫理之”理水 :对水的形态、状态(势态)总体的布局安排。水

7、池 :指人造的蓄水容体,其池边缘条状,开阔分明,池的外形属于几何形,但不限于圆形,三角形,方形的组合。河流,溪流 :被限制在有坡度的渠道中,由重力作用而产生自流的水,流水可表现具有运动性,方向性和生动活泼的室外环境瀑布 :流水从高处突然下落,观赏效果丰富多彩,常作为室内外环境,布局的视线焦点,分三类:自由落瀑布 ,叠落瀑布 ,滑落瀑布泉:地下水的露头,根据出水姿态不同,可分为山泉 ,涌泉 ,喷泉 ,壁泉以及间歇泉喷泉 :利用压力使水从喷嘴喷向空中,到一定高度后有落下,富有装饰感园路 :在园林立地中修筑各种道路以供游人、车辆通行或游览。园路是园林的脉络,联系各个风景点的纽带,构成园景的重要因素园

8、林小品 :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使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设有内部空间 ,体量小巧 ,造型别致 ,富有特色 ,讲究适得其所园林意境 :是通过设计者构思创作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重点题目3园林 的分类、园林的五大要素中国传统美学(儒、道、释)园林美 主要内容、特征形式美 的表现形式园林布置的 艺术规律 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1 )统一与变化;2 )均衡与稳定;3 )比例和尺度;4)比拟和联想;5 )空间的组织 中西方审美观的不同表现园林景观 处理手法1 ) 主配手法:主景升高,轴线与风景视线、动势法、面向朝阳法2 ) 层次手法:

9、前景、中景、背景3 )借景手法:直接借景、间接借景4 )抑扬手法:障景、隔景5) 前景处理手法:框景、漏景、添景、夹景 园林地形 的作用、类型、设计要点 假山 的作用、类型、设计要点 置石 的作用、类型、设计要点 (各种置石方式 ) 水景 的艺术形态、形态组合、设计要点 园路 的作用、类型、设计要点 园桥 的作用、类型、设计要点 小品 的作用、类型、设计要点 植物 种植设计的原则、配置方式 园林色彩 构图的处理方法 园林意境 表达方式4第一章1. 园林的五大要素 :地形(包括水体) 、植物、建筑、道路和园林小品2. 造园的四大要素: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3. 园林的三大功能:游乐休憩、

10、美化环境、改善生态4. 园林设计原则:适用、经济、美观5. 园林的类别 :1) 依规模大小分:大、中、小三类2) 依坐落的城市:城市、郊区、远郊园林3) 依景观成分:天然、人工4) 依主题:山景园、水景园、各类专类园5) 依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抽象式)6) 依内容:文化、娱乐、体育、纪念性7) 依功能:休憩、观瞻6. 园林的最初概念:是以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供人游赏的户外境域。7. 园林的定义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8. 园林学:是研究园林专业系统理论和应用科学技术的综合学科,研究

11、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建筑等)及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环境区域)的学科。9.园林学的核心知识领域是和园林艺术创作有关的。主要内容包括4 个方面:A 和营造艺术有关的知识B和有生命的材料植物有关的知识C和园林的历史文化有关的知识D 营造风景所需的技术知识510. 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A 传统的园林学B城市绿化C大地景观规划11.园林艺术: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艺术构思园林设计: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科技手段处理12. 城市绿地规划研究内容:A. 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B.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各绿地的功能与有关定额指标与分布原则C.园林经济和

12、园林事业的管理13. 园林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引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术理论和表现方法用于园林的营造;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入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理论,通过理论进一步了解人对园林的需要及解决方法。14. 园林和 Landscape Architecture园林专业:专门从事建设和经营管理园林的专门行业的总称。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15. 园林学的学习方法:1.学思结合;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3.理论实践结合;4.艺术观、审美观提高;5.动手动脑。补充:1. “园林”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字:西晋的文字中。最初概念2. 园林( garden and park ):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3. 在城市建设中,凡是依靠植物改善环境的地方一律成为园林。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