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477514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I)人教版 教学要点1.继续研习课文。2.掌握词类活用。教学过程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1.指名背诵(35位同学)。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一)研习第三自然段l.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yng(2)洎牧以谗诛 j(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i(4)胜负之数 sh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

2、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证。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二)研习四、五自然段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日削月割:两个词都是名词作状语,“日日”“月月”。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3.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评价。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

3、慨,如六国不赂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诫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第五段并非多余,是针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学生自由回答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其次是

4、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4.学生背诵四、五自然段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2.教师点拨:本文属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历史写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明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作者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特别是突出地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为了使说理更为有力,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如:引古人之名言形象

5、说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另外,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褒扬,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的痛惜之情都溢于言表,有强烈的感染力。再加上对偶、对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3.明确: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_,_,能守其土,_。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至丹以荆卿为计,_。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_。洎牧以谗诛

6、,邯郸为郡,_。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_,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在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给画曲线的句子填上:恰当的标点。3.给下列字注音。赂 泊 殆 谗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始速祸焉( ) 当与秦相较( )洎牧以谗诛( ) 终继五国迁灭( )5.文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_、_、_。6.翻译“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7.对本段的内容和论证方法理解正确的是 ( )A.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论证了“燕虽小国而后亡”的原因。B.运用比喻论证和例证法,论证了燕以荆卿为计的错误。C.运用例证法和

7、正反对比法,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D.运用比喻论证和例证法,论证了赵国诛杀良将李牧的错误。参考答案: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义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也 始速褂焉 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2.且际,可危,战亡,诚已。3.l j di chn4.招致,动词 如果,通“倘”,连词 等到,副词 改变,动词5.齐、燕、赵 荆轲 李牧6.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击溃秦军。7.C五、课堂小结作者写此文,用意在最后一段中,通过对比,巧妙得出结论。作者认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无疑置自己于六国之下,极为可耻,所以借古讽今,旨在说明屈辱求和,势在必亡;用兵抗争,犹可幸存,以使北宋统治者作出抉择。作者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方面,运用丰富的史料。反复对比,论证了“弊在赂秦”,再从此基础上由古及今,借古讽今。六、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变化。思厥先祖父 其实百倍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却看妻子愁何在3.熟背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