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4767908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语文 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去来兮辞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相关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及文言句式。二、能力培养目标1、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2、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重点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了解相关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二、自学指导:(一)作者及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诗人

2、、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3、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 ;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注意几点: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性刚才拙,

4、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

5、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

6、,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四、整体感知课文在通读序文和全文以后,讨论完成内容结构图,并划分段落。序文: 第1段: 第2、3段: 第4段: 我要提问:五、小结并当堂测试第二课时一、目标定向:体会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一、品读第1段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品读第2段3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用原

7、文回答) 4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用原文回答) 5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用原文回答) 6从此段中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品读第3段7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用原文回答)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3)、与乡邻交往之乐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四、品读第4段8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小结全文本文分“序”和“辞”两节。“序”说明了 。“辞”则抒写了 。本文中心: 我要提问:三、当堂测试:第三课时一、目标定向:

8、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及文言句式。二、自学指导(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遂见用于小邑: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载欣载奔: 将有事于西畴: 善万物之得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时矫首而遐观: (二)、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 情话 古: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 (3)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 (三)、指明句中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或棹孤舟: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1)、皆口腹自役 ( )(2)、复驾言兮焉求 ( )(3)、农人告余以春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