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某某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 〕一、新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较好地表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开展功能二、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容不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根本理论、根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容之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和完整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增设了“家庭小实验〞和“习题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令人耳目一新本着“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设计思路,使知识顺序、活动编排相互匹配、相互补充上册容:共七个单元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入门篇1、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化学〞了解——化学的价值、最根本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熔点和沸点、密度〕感受——化学的乐趣练习——实验根本技能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空气à空气中的氧气à氧气的制取。
2、具体地从化学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一些最根本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响,氧化反响,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根底3、接触了解具体的物质〔如空气、氧气〕,初步知道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几方面了解具体物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认识身边的物质1、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2、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根本概念, 以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3、拓展性课题——氢气4、分子、原子概念是根底化学中最根本的核心知识,与单质、化合物概念一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深入微观世界本单元包含的容有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根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根底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根本概念和技能开始引入对反响的定量研究包含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读法、意义、计算所学原理、技能是根底化学中最根本的,是今后学习化学反响与各种规律的根底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本单元包含金刚石、石墨、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个课题。
1、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后期学习相关化学反响的根底2、气体制取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本单元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3、通过碳和一氧化碳的复原反响的实验,了解复原反响复原反响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响,该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氧化复原反响的根底第七单元 燃料与其利用——突出表现化学的价值1、本单元主要容有: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三个课题学科性知识点不多,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2、表现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表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两个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某某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⑵、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⑶、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应用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4、解决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实验与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学法引导]1.学会概念区分,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响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二、新课讲授:〔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单元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单元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根底自然科学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与变化规律的根底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根底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 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1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液态的水 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蓝色粉末状的胆矾3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镁粉末 4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三种其他物质: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1、2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
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实验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又叫化学反响[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讨论]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C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解答此类题要熟悉如下要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响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根本区别〔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投影]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复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1、如下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C 〕A. 导电性 2、如下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D ) 3、判断如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 木棒受力折断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某某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三、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设计本课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