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484760515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人行桥施工图设计说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第9页 共9页1项目概况1.1 设计依据(1) 建设方与我公司签订的项目设计合同(2) 建设方提供的工程区现状地形图(3) 綦江区清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23.09)(4) 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资料1.2项目背景陈家河2#人行桥位于綦江区永新镇场镇,拟建桥梁跨越陈家河。附近居民跨越陈家河,多数依靠现状河道上跳蹬,出行安全风险较大,现在陈家河跳蹬段新建人行桥,方便居民出行。桥位现状照片1.3 桥梁工程概况桥梁跨越陈家河,桥梁全长32m,主跨为1孔净跨径22米、矢跨比1/5.5的等截面圆弧线钢筋混凝土拱桥,拱圈厚0.6米。桥面宽度:0.25m(护栏)+3.0m(人行道

2、)+0.25m(护栏)=3.5m。下部结构桥台采用重力式台,扩大基础。本次桥梁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桥梁主体结构及铺装、人行道等附属工程。1.4 上阶段审查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阶段意见修改。1.5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满足强制性条文。2 项目地区建设条件(本节内容摘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綦江区清溪河流域地处渝南低山丘陵区,受区域构造控制,区内区域地形以狭长条形山脉与宽缓浅丘地形相间分布为主要特征,山脉大体呈南北向延伸,与构造线走向大体一致。由西北至东南地形逐渐升高,西北属“渝南低山丘陵区”,海拔190500m;东南属“黔北中山区”,海拔120014

3、00m,地形陡峻,切割强烈;中部过渡带属中低山区,海拔5001200m。陈家河段属于构造剥蚀、侵蚀丘陵地貌,拟整治河道由南向北蜿蜒延伸,两岸沿线地面高程222.56248.53m,河床高程214.35235.20m,河床水面宽515m;两岸多为工程岸坡和场镇聚集区,坡脚为已建镇脚,坡顶为已建步道,岸坡坡高一般为35m,工程岸坡以上多为地形坡角515的缓坡和斜坡;永新镇街道公路桥(中心桩号CJ2+781)下游约15m处有一高约1.42.2m的浆砌石拦河堰和引水渠,堰顶高程225.55225.96m,公路桥下游约30m处有一高7.718.65m的砂岩陡崖,陡崖顶高程223.16224.10m,陡崖

4、底地貌高程215.45m;陈家河段场镇两侧分布有外包混凝土的污水管道和燃气管道。2.2地层结构区域主要出露为中生界白垩系(K)、侏罗系(J)和三叠系(T),主要地层由新到旧有: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地层、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为一套浅水湖相沉积,及第四系地层,详见表2.1-1。区域综合地层简表 表 1地层单位地层代号地质描述厚度(m)分布位置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5、Q4崩、坡积层,冲、洪积层,成分主要为重粉质壤土、含卵石砂土、粉质砂土、砂壤土及漂卵砾石夹砂等组成。310现代河床、I级阶地、冲沟及斜坡坡麓中生界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砖红色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粉砂岩,底部为020米砾岩层,砾石滚园度好,成分复杂,以石英、燧石为主,次为砂岩、灰岩等。277451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紫红色泥岩与灰白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互层,顶部砂岩含泥灰岩砾石,底部砂岩在合江顺江场等地含铜。641923遂宁组J3sn鲜红色泥岩、钙质泥岩间夹粉砂岩,局部夹泥灰岩透镜体及石膏条带,底部为灰、灰紫色砂岩、含砾砂岩,赶水一带含铜(称铜鼓村砂岩)。272589分布于三会河上游

6、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灰紫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底部为一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称嘉详寨砂岩)。下部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一层长石石英砂岩(称关口砂岩),近顶部夹黄色叶肢介页岩。11761707广泛于三会河中下游、陈家河和清溪河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该地层可分为六段从上到下:第六段为黄灰色石英细砂岩、粉砂岩、页岩,西部上段夹紫红色泥岩、杂色泥岩。第五段深灰色页岩夹泥灰岩、介壳灰岩及紫色灰岩。第四段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石英细砂岩。第三段深灰色页岩夹灰岩、介壳灰岩。第二段紫红色泥岩夹黄绿色泥岩、石英细砂岩。第一段石英砂岩、泥岩、粘土岩,夹铁矿

7、层。338596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主要为一套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有不厚的黑色页岩夹煤线。262589中统雷口坡组T2l上部为灰色、黄灰色白云质泥岩,紫色、灰绿色等杂色钙质泥岩与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互层。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盐溶角砾岩、角砾状灰岩,底部为绿色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0263下统嘉陵江组T1j该地层可分为四段从上到下:第四段灰色块状白云岩夹盐溶角砾岩(深部为石膏)、灰岩。第三段灰色厚层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夹薄中厚层状灰岩。第二段灰色中厚厚层块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局部产石膏。第一段灰色中厚厚层块状灰岩、鳃状灰岩,顶部为含泥质

8、白云质灰岩。3588042.3地下水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发育,故浅层地下水埋藏普遍,交替循环较强,为低矿化度淡水。按赋存介质不同,工程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第四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冲洪积层漂、卵石层与人工堆积土层中,含水层分布面积小,厚度薄,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大,排泄于低洼处。(2)碎屑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中,基岩强风化带富水性好,常在接触面以井、泉形式溢出地表,受大气降水,河水补给,排泄于河谷,水量受季节影响。2.4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根据地面地质测绘与调查

9、,工程区仅零星分布小的崩塌打崩,未见大的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2.5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前述河段岩石室内试验和土体原位测试成果,并结合现场地质情况及临近同类工程经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2022版),提出工程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依据工程区岩土体工程特性,提出基坑及护坡工程边坡开挖坡比建议。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岩 性密度(g/cm3)饱和快剪强度压缩系数a1-2压缩模量Es容许承载力基底摩擦系数内摩角内聚力天然饱和()kPaMPa-1MPakPa人工素填土1.952.002530.2861000.25粉质粘土19.2

10、19.713150.3351000.25砂土18.519.42600.306800.25漂卵石2.012.123600.08222500.40-0.45砂卵砾石2.002.103300.10202000.35-0.40砂砾石1.962.083000.14161500.30-0.35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岩石类别容重(KN/m3)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抗剪断强度基底摩擦系数承载力(Mpa)天然饱和岩石/岩石砼/岩石fC(MPa)fC(MPa)泥岩(强风化)24.825.20.400.050.450.100.35-0.400.35泥岩(弱风化)25.225.56.80.500.350.550

11、.400.40-0.451.00泥质粉砂岩(强风化)24.524.80.450.080.450.100.40-0.450.50泥质粉砂岩(弱风化)24.925.314.550.600.350.650.400.45-0.501.50J2s砂岩(强风化)24.524.80.500.100.550.150.45-0.500.60J2s砂岩(弱风化)24.825.3250.650.400.700.450.50-0.552.00J3p砂岩(强风化)24.124.60.550.100.600.100.45-0.500.65J3p砂岩(弱风化)24.525.1350.700.450.750.450.55-0

12、.602.50注:本次工程区仅取到弱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未能进行室内试验,表中强风化泥岩参数为经验值。边坡开挖建议值表土层名称临时边坡(坡高5m)永久边坡(坡高5m)水上水下人工素填土/粉质粘土1:1.001:1.501:2.001:2.251:2.251:2.50漂卵石1:1.751:2.001:2.001:2.25砂土1:2.001:2.251:2.251:2.50砂卵砾石/砂砾石1:1.751:2.001:2.001:2.25泥岩(强风化带)1:0.351:0.501:0.751:1.00泥岩(弱风化带)1:0.301:0.351:0.501:075砂岩/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带)1:0.3

13、01:0.351:0.501:0.75砂岩/泥质粉砂岩(弱风化带)1:0.251:0.301:0.351:0.50备注:坡高低于3m时,可以取低值,土层坡高5m、岩层坡高10m需设置。2.6场地地震效应评价2.6.1建筑场地类别在工程区东侧为长寿遵义断裂,该断裂为基底断裂,北起于开县一带;经长寿,向南进入贵州,止于遵义一带,重庆境内长大于300km,为重庆陷褶束内华蓥山穹褶束与万州凹褶束的分界控制线。该断裂形成于印支期,1989年11月20日11时18分发生在统景地区的5.2级、5.4级地震,可能与该断裂的活动有一定关系,但其震级均小于6.0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其震感较强。据史料记载,本区未发生过中、强地震,属地震波及区。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见图2-2),基本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属于相对稳定弱震环境。2.6.2 区域稳定性评价本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全新世以来,上升速度减弱,幅度较小,属于稳定区。工程区附近历史上无强震发生,强震区距离均在200km以外,对库坝区影响小,其影响地震烈度不超过度,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良好。(本章节节选自地勘报告,详细情况详见相应地勘报告)2.7陈家河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