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4753178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官”是指为政者, “箴”是指规劝、告诫与警示。据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说:“箴者,戒也。”另据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箴铭说:“箴者,所以攻 疾防患,喻箴石也。 ”明朝徐师曾也说: “盖医者以箴石刺病, 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 者,谓之箴,喻箴石也。”(文体明辨序 说 ) 由上可知,官箴二者合用,应有两重含 义:第一,要求当政者在运用权力时,要借助 道德精神的力量, 实行自我克制与自我节持, 才能把握合适的度;第二,当政者必定会出现 弊端与失误, 光靠自律难以自我纠正,需要 规劝、告诫与警示。否则,就会贻误大局,危 及自身。可见,官箴文化的核心,是从防止权 力滥用

2、的角度出发, 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 加以制约,从而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 形式与监督思想。官箴文化最早萌发于我国父系氏族社会时 期,并以箴言的形式加以传播,直接影响到部 落联盟机关的领导层面。 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 “诲己”的自戒: “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致朝。” ( 全上古 三代文卷一 ) 尧有“尧戒”:“战战栗栗,日 慎一日,人莫蹪于山, 而蹪于垤。 ” (淮南 子人间训)禹有自戒的政语: “民无食也, 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贾谊(新书修攻语上) 这些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将民众视为高山 或者堤坝,他们认为,民心动摇,就有如山崩地 裂,自己的地位也将朝

3、不保夕。这种自警自戒的 权力自我约束形式, 有助于部落联盟的正确决 策,从而避免失误的发生。 此外,从舜继任部 落联盟长开始,创设“纳言”这一监督官职, 对自己行使权力加以外部的约 束。据尚书舜典说:“帝曰:龙,朕 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做纳言,夙夜 出纳朕命,惟允。”孔颖达正义说:“帝呼 龙曰:龙,我憎疾人为谗佞之说,绝君子之 行而惊动我众人,欲遏之,故命汝作纳言之 官,从早至夜出纳我之教命,惟以诚言,每 事皆言,则谗言自绝,命龙使勉之。”通过 设置纳言方式,监督权力行使,纠正领导者的失误,开创了后世设置谏官进谏制度、给事 中执掌封驳诏书制度的先河, 深刻地影响着 历代王朝。由上可知,官

4、箴文化具有源远流长 的发展历史,以及丰富的底蕴。具体表现为以 下方面:( 一 ) 自为与自立相统一的哲学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形 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独 有的思维模式与观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诚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中华民族先人看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是 依靠,或不是主要依靠神与宗教的精神力量,而 是凭借自身自强不息的奋斗,完成精神与物质上 的自立。而自立的动力直接源于道德的修养、 知识与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首先完成思想上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能动转化。 即惟有厚 德才能担当起民族与国 家的重任,惟有自

5、强才能自立。从一定意义 上讲,自强与自立是来源于自为的推动,自 为的最终结果是要达到自强与自立。 两者间 的辨证与统一,恰恰真实的反映了官箴思想 与政治法律实践的内在联系。这就是说,为 政者惟有凭借官箴意识实现道德自律与外部 监督,使自己纳谏如流,接受来自于各方面 的批评与建议,实现“兼听则明”,才能避 免失误。( 二 ) 强化道德自律的伦理学基础从官箴的“戒也”,“攻疾防患”的内涵 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伦理学内涵,特别是道德 预防的积极因素。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 乃至为官者,一向注重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 并认为是做人的头等重要事情。正如清人汪辉 祖与父亲对话时所讲:“求做官,未必能做人;

6、求做人,即不官,不失为好人。自古得失有数, 为官以实,勿因小利而失大义。做人做官其理 一也。”将官箴思想运用到政务方面, 就能 形成自我约束与制度监督相结合, 以道德预 防为主的防范与惩治贪腐犯罪的模式。官箴主 动防范的思想,有助于历代官员严格自律与奉 公守法, 有助于净化执政环境, 警惕与及时 防治贪腐等职务犯罪,推定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中 华民族注重道德建设是有助于防范贪腐犯罪 的,这种防范意识优先的民族特质,成为中 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 三 ) 强调自我约束与制度监督相结 合的法学基础1 君权自我约束的思想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出于长久统治的利益 追求, 主张对

7、于过度膨胀的专制君权实行有 限的约束,以避免因君主个人意志的恣意横行, 导致出现误国与丧国的后果。周武王建国之初 曾指出:“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商王受 ( 纣 ) ,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 天,结怨于民。”因此,他 强调约束君主的权力与不当的行为。 即所谓: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 必须具备 )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此后,后世一些帝王仿效周武王采取 相同的方法。例如唐太宗以亡隋为鉴,实行 君权的自我约束,他强调说:“炀帝意犹不 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 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 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

8、, 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 不摇,则枝叶茂盛。”(贞观政要论政 体 ) 事实证明,由于周武王与唐太宗等 对专制君权实现有效约束, 代表了统治阶级 的整体利益,也兼顾了百姓的生存条件,从而 促进了“成康之治”与“贞观之治”的形成与 发展。2强化制度监督的思想(1) 言谏官约束君权的主张。据左 传襄公四年追忆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 。杜预注云:“辛甲,周武王太史。阙,过也。使百官各为箴 辞,戒王过。”可见,早在西周初期就初步形 成了谏言制度, 通过鼓励进献箴言的方式劝 诫与约束君王。 这种方式到封建后世就逐渐 地发展为言谏等项制度。 君主的自我约束形 式与谏

9、诤等制度监督相统一的法学思想,建构 了周朝内外结合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并对后 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君权至 高无上的社会环境中,君王高度集权,甚至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君主的自我 约束与君权监督相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因 为言谏官们是奉王命进献箴言, 对君权仍能 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不同时期,其具体 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至王朝没落时期,君王 公开拒谏,乃至杀掉谏诤之臣的事也屡见不 鲜。(2) 监察吏治的主张。有关监察吏治的思 想,韩非曾有过全面论述:“听不参则无以责下, 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 ?有道之主,听言 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 辨不留朝。 任事者不足以治

10、职,则放官收。 ” 即主张通过监察与考课的手段,严厉督促官吏 尽职尽责。汉承秦制,汉朝初期的思想家、 理 论家在继承韩非思想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发 展。他们曾经提出:“ ( 君 主 ) 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 用贤之道,必存考黜。”否则,“朝廷不备,难以 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 ” 监察吏治的思 想与约束君权的思想都是官箴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在中国传统社 会中,执掌中央与地方各项权力的官僚贵族 集团,产生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极易激起民 众的反抗。为此,以往各个朝代都主张借助秦 汉思想家的理论观点, 对各级官吏进行严格 管理与监督,以期澄清吏治,求得统治的长治 久安。可见,官箴文化是中国传统 社会政治智慧的结晶, 法律实践的丰富成果, 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蕴, 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 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