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473368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教案【课前导学】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同意每年

2、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1、正音: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洎( )牧以镵( )诛胜负之数( ) 数( )吕师孟叔侄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与( )而不助五国也( )粮而景从悉使( )兵负草填之革灭( )尽之标( )然自得 ( )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

3、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始速祸焉 至于颠覆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至丹以荆卿( )为( )计5、翻译全文【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整理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难点:文言知识点三、教学方法:ppt演示、问题导入、点拨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了解,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

5、剥茧、层层剖析的。1、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答案见ppt3、朗读一、二段,其中重要词句让学生自主点出一起探究: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

6、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4、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5、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

7、: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课堂练习】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暴秦之欲无厌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辞决而行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独不怜公子姊邪 可得闻与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

8、项是( ) 思厥先祖父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B C D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奉之弥()繁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C.暴()霜露 革灭殆()尽之际 小则获邑()D.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曰:六国互丧

9、或未易量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A. B. C. D.7、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布置作业:1、 复习一二段。预习后文,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2、 课后探究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第二课时【课堂讲学】1、 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主找出文言文五类常见注意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

10、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整理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

12、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整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整理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

13、,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整理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课堂练习、探究】1、辨析加粗字的意义:2、结合作业本完成对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的讲评。阿房宫赋教案【课前导学】1、 请同学对文中关于文言文知识点做预习。2、 熟读课文3、整理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

14、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整理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