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468289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交响音乐欣赏一、名词解释1奏鸣曲式:所谓“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而“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2 竖琴:是一种大型弹拨乐器。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

2、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3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种,还有这四种乐器演变而来的变种乐器,如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等。木管乐器原来都是用木料制成的管状吹奏乐器,其中也有用金属制成的,发声原理都是通过借吹气,而管身振动,或者簧片振动从而发声。4序曲:歌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等的开场音乐。亦常单独用于音乐会演奏。另有一种交响乐曲,系独立乐曲,不作开场音乐之用。5音乐会序曲:作曲家专门为音乐会写作单乐章的序曲6戏剧序曲:序曲是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

3、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7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8古典组曲: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布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乐曲,有时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标题小曲。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都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1次。9现代组曲:是近百年逐渐兴起的,泛指一般套曲形式的器乐曲。特点是:除保留一首舞曲外,其余不限于舞曲。乐章数目自由,最少两段,调性比较自由。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

4、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李焕志的春节、吴祖强和杜鸣心合作的鱼美人组曲、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等。现代组曲发展到十九世纪以后,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各种不同性质的组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几首富于特性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二类是由几首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三类是由从歌剧、舞剧、配剧音乐和电影音乐中精选出来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四类是标题音乐性质的组曲。10交响曲: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11海顿: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

5、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12小步舞曲: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13谐谑曲:又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

6、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14马勒:古斯塔夫马勒,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欧洲犹太人。马勒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根植于德奥交响乐传统,以受到民族风格影响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为表达形式。15固定乐思:原意上:固定意念或者固定构思,或者指格言主题,即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基本主题和变形,并带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可以用文字加以标示或者说明。16协奏曲: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相互竞奏的乐曲。17华彩乐段:音乐术语。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

7、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如莫扎特、贝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18拉赫马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

8、,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19双呈示部:在古典主义暑期的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通常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始终都保持在主调上,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部主题转入属调20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

9、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21门德尔松: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文: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通称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富裕家庭,逝于莱比

10、锡。门德尔松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描绘神话仙境提供了先例。他独创了“无言歌”的钢琴曲体裁,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他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天才都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22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23李斯特: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

11、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24德彪西: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二、简答题1交响乐队包括哪些乐器组?各乐器组又分别包括哪些乐器?弦乐器组:正规交响乐队(当代)含四种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单簧管

12、(黑管)、双簧管、大管(巴松),有时还有英国管。铜管乐器组:包括小号、长号、圆号、大号。打击乐器组:乐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钹等,另外还有木鱼、响板,甚至有铁板等非乐器。2说说交响乐队的简单发展轨迹。从巴洛克后期;到古典时期(十八世纪中后期)海顿确定体裁形式;再到浪漫时期;现代文艺复兴以前,西方音乐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的发展状态,器乐大多是作为声乐的伴奏运用。3威廉退尔序曲有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标题?一共有四个乐章,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通常是第四乐章。选自一部歌剧威廉退尔。乐曲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两周内就能写l出一部歌剧的全部音乐。第一段是描绘静溢

13、的的大自然;第二段是疯狂的暴风雨;第三段又是甜美的大自然;第四段就是英勇的瑞士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第一段黎明。第二段“暴风雨”。第三段“幽静”。第四段“终曲”。4简单介绍柴科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1812序曲1 (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

14、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

15、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5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原来是为哪位剧作家的同名剧作所作的配乐?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