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4682599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地理教学精品资料 班级:_ 姓名:_ 【考纲解读】1.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并学会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2.识记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地理意义。3.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河流剖面图等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课 前 预 习 案【知识梳理】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三种形态的水分布特点是什么?(识记)2.地球水体的主体是 ,地球淡水的主体是 。3.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类型主要有哪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 (1)水循环类型及其主要环节(据图3

2、.3识记) (2)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的环节是 。 2.水循环的意义:(识记)【自学检测】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所占的比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A.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 B.海洋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 C.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 D.大气水、土壤水、沼泽水、生物水2.下列参与海陆间循环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 () A.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河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里海的水蒸发 读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35题。3.甲代表的水体是 ()A.雨水 B.冰川融水 C.海洋水 D.地下水4

3、.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67月 D.1011月5.若在鄱阳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将导致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A.a变大 B.a变小 C.b变稳定 D.b在枯水期变大课 内 探 究 案考点一: 陆地水体的补给补给类型补给时间影响因素和补给特点我国主要分布区雨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图1)雨季(我国夏秋季)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水量变化大 东部季风区最典型积雪融水补给(图2)春季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渐增过程东北地区冰川(冰雪)融水补给(图3)夏季夏季高温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年径流量较稳定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湖泊水补给(图4)全年取决于湖泊水和

4、河水的相对水位,对湖泊以下河段起削峰补枯,延缓洪峰的作用,较稳定普遍地下水补给(图5)全年一般与河流水位有互补作用,水量稳定 普遍(地上河缺乏该种补给)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迁移应用】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不同年份测得的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A降水 B湖泊水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 D江淮地区(3)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早于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早于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C晚于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晚于流域内开荒种

5、田面积扩大【变式训练】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题。(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地 B. 地 C. 地 D. 地(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 B. 河谷变宽 C. 湖泊分流 D. 湖水补给量减小考点二: 水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在图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及三大类水循环)【迁移应用】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请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启示】

6、【拓展应用】 阅读课本P5556材料,试分析近50年来黄河下游断流河段的长度增加的原因?你能想出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断流? 【规律总结】(在某段时间某河段水量增多或减少的原因分析)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问题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迁移应用体验高考】(2013 山东卷)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b分别对

7、应的是 ( )A.、 B.、 C.、 D.、3. 水循环的意义【限时检测】1.黄河下游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A.互相补给 B.河水补给地下水 C.地下水补给河水 D.互不补给2.下图中(图是河流横断面,虚线为潜水位)正确反映河流洪水期水体之间补给的是A. B C D3右图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4.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图中各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右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5.

8、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 B. C. D. 课 后 延 伸 案1.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 )A.降水B.地下水C.冰川融水D.湖泊水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B.陆地循环C.海上内循环D.大洋循环3.属于陆地内循环的地理现象有 ( )A.长江东流B.台风登陆C.塔里木河夏汛D.海水蒸发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

9、流、蒸发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5在海陆间大循环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 环节是 ( )A.大气的水汽输送 B.地表、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 D.海洋水的蒸发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下图回答67题。6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 )Aa处因气温低导致空气收缩下沉 Bb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赤道多雨带C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盛行东北风 Da处附近可能形成地中海气候7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为人类提供了

10、重要的淡水资源C环节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读某河流量过程线示意图(该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回答89题。8该河流所在位置大致位于 ( ) A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B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C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D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9该河流68月流量减少由于该地区 A受副极地低气压控制 B受极地高气压控制C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图是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该河流主要分布在()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1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河水融化形成的消冰水 B季节

11、性积雪融水C雨水 D地下水12.(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圣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第九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答案自主检测ABDCB考点一迁移应用ADC变式训练DC考点二迁移应用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请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1)降水集中,且多暴雨;(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径流)(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拓展应用】 阅读课本P5556材料,试分析黄河下游断流河段长度逐年增加的原因?你能想出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断流?(1)自然原因: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西北地区气 候变暖,蒸发旺盛,而降水却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