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4661476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备课人曹锷学科体育与健康年级九时间课题第(10)课时课型室内理论课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教学难点超量恢复。学具准备教 学 过 程(双边活动)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修 改知识点为什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用谈话法导入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锻炼无须刻苦努力,跟自己过不去。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非常刻苦,练得越狠,锻炼效果越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正确吗?”该知识点的教学一方面要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解说明“超量恢复”的原理,另一方面可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

2、到: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知识点运动负荷的概念。该知识点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运动负荷的概念,理解运动的量和强度的关系。知识点运动负荷的安排。该知识点的教学应注意结合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性,掌握根据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相互制约的特性来确定负荷的强度和量,以及注意大、小运动负荷的结合等基本知识。知识点合理安排休息。该知识点主要介绍合理安排休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休息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人体机能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的过程才能实现,理解要注意休息和锻炼结合的道理;

3、另一方面,还应启发学生注意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的结合运用,养成合理安排休息的良好习惯。知识点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该知识点包含的具体内容较多,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

4、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超量恢复、人体机能提高的过程、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运动后的心率恢复、心脏恢复水平等内容,讲授时最好与图示、图表等形式配合进行。如有条件,可将本课时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讲授

5、时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技术或其他电教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输出的高效性和直观性。学 生 活 动修 改运动过度疲劳综合症运动过度是指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承受的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一般表现为参加锻炼后的第二天,锻炼者感到疲劳或肌肉酸痛僵硬、精神不振,出现所谓“锻炼的延续效应”。严重者还会产生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不好、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出现运动过度的一般症状后,可以通过增加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减小锻炼的运动负荷等方法加以缓解。但严重者,还需要采取增加营养、接受理疗和按摩等措施,尽快使机体得到恢复。否则,会导致症状进一步恶化。运动负荷过大是引起运动过度症状的主要原因

6、,但缺乏合理的休息或饮食质量差、营养不平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板书设计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一、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什么是运动负荷 2.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二、 合理安排休息三、 学会运动负荷的测定,加强自我监督1. 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6秒测定方法2. 怎样判定运动负荷的大小。教学反思锻炼一定要讲究科学,只有合理地参加运动、科学健身,才能获得预期的锻炼效果;否则,如果不注意科学锻炼,光凭主观热情盲目蛮干,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发生伤害事故。在此基础上引出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说明这些原则是人们通过反复的体育实践或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它们源于体育锻炼的实践,又对人们的体育锻炼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在讲述各项具体原则时,一方面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对确立这些原则依据的阐释上,最好能选择一些具体的实例说明遵循这些原则的道理,使学生理解遵循这些原则的必要性;同时还应注意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对教科书辅栏中所列内容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怎样具体贯彻落实这些原则,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具体策略。最后,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引导学生依据上述原则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注意科学性的情况反思,以便课后参照活动园地中所列有关回答问题,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做出自我分析评价。教研组长签字教导主任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