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4620668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武汉市第二十中学 朱辉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岩 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标准”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 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标准”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同 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 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

2、这 一节的教学中不必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岩石圈物质循环放在内、 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岩石圈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 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 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奠定基础。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是崭新的,虽然初中教材有与本部分的内容相关的海陆 变迁的知识,但很多学生初中基础很差,所以本节课还是以教材为基础。另外,本课教学中 涉及到的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

3、可以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案 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多数高中学生外出旅 游的经历不多,很多地貌景观没有亲眼见过。为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本节课的教 学应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获得充分 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原理的学习。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并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3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

4、表形态的演化的。4 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 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 结合各种图片和视频,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五、教学重点:1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3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六、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 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七、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flash八、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新课:投影各种地貌景观图片。【教师】这些各异的地貌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讲 授 新 课【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是不断变化的, 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 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探究活动一】案例1: “沧海变屋脊”一一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播放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的视频,设问:1、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地壳运动的方向是水平的还是垂直

6、的?3、你能否以书本代替地壳(岩石圈)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教师演示:老师将书平放在讲台上,并在面向学生的那一侧上用红粉笔在两边和中间分别画上三点,接着演示。提醒同学注意观察那三点的运动状况。注意观察书边上的三点分别在作什么方向的运动?案例2: “海边石柱话沧桑”一一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观察课本活动图片,思考:1、 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 据是什么?(参考回答: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2、公元15- 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 什么?(参考回答: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

7、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 生物钻孔的痕迹。)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参考回答: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本节教材的重点 内容,详细分析, 同时通过学生活 动、演示及分小组讨论来得出结论列表比较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表现形式地壳水平位移,岩层弯曲变形地壳抬升或下沉产生结果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地表咼低起伏,海陆变迁实例喜马拉雅山、大西洋青藏咼原、台湾海峡小结: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 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

8、之分 的。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内力作用在地表形 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 不平。除了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还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案例3:播放岩浆活动的视频,讲解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左图,一种是地壳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 形成喷出型岩浆岩,一般在地表遗留下圆锥形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国 的长白山等。另一种形式是岩浆沿着裂隙“侵入”地壳,没能喷出地表,对地 表形态不造成明显的影响,这类岩浆冷却凝结后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图6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示意图请大家注意:在左侧图中我加了个黑圆圈。在岩浆侵入地壳

9、的过程中,岩浆和 已形成的岩石相接触,看右上图,图中右则为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已形成的 沉积岩在接触岩浆处发生了明显的“变质”。如右下图,如果这种沉积岩是石灰岩,我们可以看到,当岩浆侵入后,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了大理岩。【板书】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1 )水平运动-断裂带和褶皱山脉(2)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承接: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 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 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它又有哪几种形式?它们 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板书】二、外内作用【教师】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

10、态的变化,这些作 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 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探究活动二】案例1:风化作用一一展示花岗岩球状风化壳弓I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 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称之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为其它外力创造了条件。案例2 :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一一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结合演示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些沙子,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分别用细小的水流和较大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设问:1、水对沙子

11、有何作用?2、水流大小对沙子的作用有何不同?3、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何关系?【板书】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 风化作用风化地貌(2) 侵蚀作用侵蚀地貌(3) 堆积作用堆积地貌列表比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 内力作用是主要方面的。承接: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 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探究活动三】视频动画演示三大岩石的形成,设问:1、岩石圈有哪三大

12、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 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课堂活动:学生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课 堂 小 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了解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小结明晰学生的思路上海世博会冰岛馆外墙采用冰岛某类岩石制成,极具冰岛特色和立体感。冰岛馆的主题反映冰岛人与孕育冰岛的大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也反映冰岛人利用水力、地热等天然无污染能源的智慧。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

13、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巩 固 练 习1 题干中的某类岩石是指()。A .甲 B .乙 C .丙 D .丁2 图中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 变质作用、岩浆冷凝、外力作用、高温熔融B 外力作用、高温熔融、变质作用、岩浆冷凝C.岩浆冷凝、变质作用、高温熔融、外力作用D 高温熔融、外力作用、岩浆冷凝、变质作用3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图中的()。A . B . C . D .检验本节课所学知识课本活动课后巩固后作业教学 反 思本堂课在时间上非常紧张。但我首先从学情调查入手,“知己知彼”,同时分散知识难点(如板块构造、风化等),为深入学习作好准备。由于内力作用过于宏观或过于微弱,外力作用学

14、生接触较多,因此在展开学习时,我的组织 方式是内力作用以学生“找”为主,教师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促”学生理解; 夕卜力作用以学生的“说”为主,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帮 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本堂课能紧扣双基,关注学生学习生态;运用丰富的图 表和资料,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练习与培养,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多样的讨论过 程,培养合作意识。不过,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前半段时间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和效率都 很好,。后半段时间中,如果能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沙洲是怎么形成的,能 否根据物质来源溯源推测整个过程?)分成几个形象的小问题,学生或许会变 得更主动参与。本课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和追溯本源的 宏观地理思维培养方式,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十、板书设计板块构造学说A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 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f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主)I垂直运动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变质岩 骞*外力作用:风化一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变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