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4603082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材料修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海力财富集团石桥煤矿二0一六年十月石桥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编审意见与编审人员编审意见:1、按时巡查发现隐患按照普查报告与时采取措施; 2、根据现场变化与时补充报告内容。技 术 科: 年 月 日安 全 科: 年 月 日地测防治水副总: 年 月 日通 防 副 总: 年 月 日总 工 程 师: 年 月 日矿 长: 年 月 日目 录一、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目的 1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主要内容 11、采空区积水 12、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的情况23、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地下含水体、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情况 34、其他水源分析45、气象86、

2、地震87、地温88、 地压 99、探放水情况 910、瓦斯灾害情况 911、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自查9 12、顶板管理自查10三、防X和治理措施 10一地质构造方面10二水害防治111、顶板水防治 112、老空水防治 123、断层水防治 134、地表水防治措施 135、对3401采空区突水积水采取的预防措施14四、煤层自燃灾害防治与措施: 15五、瓦斯灾害的防治与措施:16六、顶板灾害的防治与措施:16七、其他方面 16 / 石桥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要求,我矿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测等技术人员,按照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内容与要求,结

3、合矿井近几年开采实际揭露,对全矿井进展了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一、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目的为加强和规X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与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主要内容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导水裂隙带,地下含水体,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1、采空区积水矿井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共有采空区27个,矿井在生产开采中采面有一定量的顶底板砂岩水,水量0.10.2m3/h,经3到5天后疏干,并通过采空区密闭反水孔定期观测,除3401、3403工作面其他采空区无水。3401采空区为井下突

4、水,2006年6月2日,3401工作面运输巷以上20m处底板渗水。水样经某某煤田地质局进展水质化验,确定水源为奥灰水,水量稳定在3h出水位置深,最后根据专家建议,利用自流排放,定时观测,留设防水煤柱25m的方案。确定三线,按要求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矿井充水性图等图件上。因此,由于采取治水方案与时正确,对采掘没有造成大的影响。2、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的情况石桥煤矿西以F26断层为界,南以F2-1断层为界,东以第9勘探线与石集煤矿为界,北以F22断层与伏山煤矿和保安煤矿为界。东西长约6.2km,南北宽0.4-1.85km。其极值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6021165113,北纬35464

5、1354729km2。开采深度-280m至-825m。矿区X围与某某煤矿与保安煤矿相邻。1) 、 某某某某矿业集团某某煤矿原石集煤矿为石桥煤矿的东邻矿井。1990年5月建井,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开拓方式为立/斜井开拓,主采煤层为3煤层,现生产水平为-350m水平。矿井正常涌水量60m3/h,水文地质条件类型为简单偏中等,某某煤矿为瓦斯矿井,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具有自燃倾向,自燃倾向等级为级。两矿按规程留设了边界煤柱,某某煤矿的开采对石桥煤矿无不良影响。2 )、 某某华宁矿业集团保安煤矿3/h。两矿按规程留设了边界煤柱,保安煤矿的开采对石桥煤矿无不良影响。3、 伏山煤矿位于本井

6、田西北部,伏山煤矿与石桥煤矿之间最小距离为0.46km。石桥煤矿与某某、保安煤矿之间签订了相邻矿井调查协议,每月进展一次相邻矿井调查,每旬交换一次图纸,三矿之间均无超层越界开采,并已按规定留设好保护煤柱,实行距离开采边界50m报告制度,相邻区域100米X围内无采掘活动,无积水。矿井钻孔按规定已进展封孔,无封堵不良钻孔,无古井老窑,对生产无影响。3、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地下含水体、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情况本区构造发育有一定的特殊规律,以断面平缓的较晚期的层滑断层和早期不同阶段形成的多组高角度断层为特征。层滑断层普遍发育,主要在3煤层与奥灰顶界之间,层滑断层一般为一组,主要断层面有时可分解为

7、二条或几条,相应的落差也被分解。从性质上看,层滑断层为正断层,并且存在较大的水平位移,造成上下地层的“不整合形态。经多年勘查和生产实际揭露,共发现落差5m的断层89条见表2-2,其中落差100m的断层18条,50落差100m的断层12条,30落差50m的断层15条,20落差30m的断层14条,5落差20m的断层30条。因为本井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对矿井充水条件的影响,取决于断层的性质、力学性质、规模、密度、被切割岩层的岩性特点以与水文地质条件。由于断层本身是非均质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可能经历多期活动,断层力学性质难以确定,断裂带或断层面特点可能具多变性。因而断层导水性、富水性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异。

8、一般规律是,在不同的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易形成构造破碎带,岩石破碎带内裂隙较多且大,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强,但如果断裂带内的空隙已被充填或胶结结实,如此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弱。石桥煤矿断层两盘为塑性岩层如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等,破碎带很窄或不发育,其导水性可能很差。但由于断层的导水性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由于矿井开采活动会破坏地下水的平衡,从而导致断层导水性发生改变,原来不导水的断层可能成为导水断层。因此,对断层导水性的研究,尤其是边界大断层的导水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矿井采掘过程中,要坚持有“预测预报、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如此。对过断层的巷道,要先查明断层的具体位置与其导水性。根

9、据煤矿地质报告,水文类型划分报告与煤矿现场揭示,本矿褶曲不发育,无陷落柱、导水裂隙带,地下含水体、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但是,在今后的生产中应采用物探,化探等勘探手段,加强勘探力度,进一步查清矿区X围内的地质情况,对查出的不良地质体与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影响矿井生产安全的要制定防X措施。4、其他水源分析井田西部有洸河发源地根本沿井田西部边界流过,平均水位在1米,地表河流、干渠与第四系潜水有互补关系。但由于第四系下部砂礓层和残存厚度较大的石盒子地层阻隔,与井田内煤系地层没有直接补给关系,对矿井开采无直接影响。工业广场以东有假如干小积水坑,汛期时有少量积水,对矿井开采无影响。1地

10、表水的情况本井田西侧有洸河流过,该河流为季节性河流,一般冬季断流,夏季多水,雨季水深多在1.0m左右。当地历年来最高洪水位+63.50m1964年。本矿副井井口标高+66.01m,主井井口标高+66.6m,副井绞车房、扇风机房、地面变电所等主要建、构筑物的室内地坪标高为+66m,均高于设计时调查实测的矿井附近的最高洪水位。工业场地标高+65m,地势北高南低,排水通畅,有利于工广场地的防洪排涝。工广场内道路旁砌筑宽0.4m带盖板雨水沟,场内雨水经水沟流至场西农用水沟,向南排入洸河。石桥煤矿组织人员定期对采区内的采空区进展地表巡查,巡查内容主要为地表是否塌陷与斑裂,对矿区内河流、水渠集水坑进展巡查

11、,发现问题与时上报处理。2全区除八里庙北无砂层分布外,其它地区都有不同厚度的沉积,层次有14层,厚度1.5013.00米,中西部砂层可增厚到24.00米,其沉积规律由东向西逐渐增厚,层次增多。据野外民井简易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1.0611.86l/s.m矿化度小于0.5g/L,水质为重碳酸钙钠型水,水位距地表1.005.00米,属含水丰富、补给面广的强含水层。为井田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但由于第四系下部砂礓层和残存厚度较大的石盒子地层阻隔,与井田内煤系地层没有直接补给关系,对矿井开采无直接影响。33煤顶、底板砂岩裂隙水为弱含水性,水量微小,此砂岩水充水强度不大,一般经过3至5天自然疏干。该含水层

12、为煤层开采的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但在煤田深部开采时,除断层带砂岩有滴水外,采面枯燥无水,可不再视为含水层。4三灰浅灰灰色或灰白色,致密、坚硬,厚2.554.70m,平均厚3.83m,浅灰与青灰色,局部含泥质。上距3下 43.1354.40m,平均49.03m。-335水平首采区轨道上山遇三灰,涌水量约8.4 m3/h,10天后降为1.2 m3/h;-335水平二采区皮带下山开拓遇三灰。初始涌水量约1 m3/h,3天后无水巷道穿层过三灰含水层;四采区皮带下山与轨道下山联巷处遇三灰时以淋水形式出现,水量约1.2 m3/h后无水;四采区-580轨道下山开拓时遇三灰,初始涌水量约4.5 m3/h,3天

13、后无水,巷道穿三灰含水层;另有两次分别位于-580轨道运输平巷和三采区轨道下山断层带内零星块段,均无水。但由于井田构造复杂,断层切割使不同性质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如井田西部奥灰水可通过导水断层侧向补给三灰或为三灰含水层的补给水源。三灰上距3下煤仅45m左右。是上组煤开采时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本层含水层为岩溶裂隙承压水,三灰含水层水以静储量为主,易于疏干,该含水层富水性呈由浅至深逐渐减弱的趋势,为建井期间主要含水层,首采区开拓时揭露出水,但一般不致形成隐患。5三灰与十下灰平均间隔90余米,第十下层石灰岩厚度3.47.01m,平均厚4.41m,深灰色致密、坚硬、质纯,含有较多蜓类化石,十下灰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属岩溶、裂隙承压水。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岩,棕灰至深灰泥岩、粘土岩和灰灰绿色中砂岩,细砂岩组成,并夹薄层不稳定石灰岩三层和薄层不可采煤多层,其中的粉砂岩,泥岩与粘土岩为良好的隔水层组,可有效阻隔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