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4574114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苏幕遮导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2.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引,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走近作者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作品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派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代表作品有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等。2背景解读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诸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3古文知识积累(考

2、点)(1)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2)清真词: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因此其词作被称为“清真词”。他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其词音律精整,铺叙赡丽,刻画精工,字句锤炼,词法讲究,结构曲折。(3)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是春秋时国君的特权。(4)“伯”是古代爵位名称,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5)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二 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燎沉香(lio) 消溽暑(r)芙蓉浦(p) 小楫轻舟(j)2词语解释(1)燎

3、沉香 燎:烧(2)消溽暑 溽:湿润、潮湿(3)侵晓窥檐语 侵:渐近(4)叶上初阳干宿雨 干:晒干宿雨:昨夜下的雨(5)小楫轻舟 楫:桨(6)梦入芙蓉浦 浦:水边3词类活用叶上初阳干宿雨 (形容词作动词,晒干)4默写填空(1)周邦彦苏幕遮中:“”三句写出荷花神韵,并勾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2)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写因为天晴鸟雀欢快的句子是:“”。(3)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写甜蜜的回忆的句子是:“”。答案(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3)五月鱼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二|文本探究1词的上阕有哪些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词

4、人在写景上使用了什么技巧?考点: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我的答案: 提示:意象有沉香、鸟雀、初阳、宿雨、水面、荷花、晨风。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描写。词人调动不同感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五月盛夏汴京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的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2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周邦彦则有“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两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考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我

5、的答案: 提示: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技法探微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的答案: 提示: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的手法。“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是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是虚写自己的梦境(或“五月渔郎相忆否”不写自己思乡,用虚写的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写起)。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4创新表达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炼字工夫了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我的答案: 提示:清圆:写出

6、了荷的形状是圆的,给人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开放性试题,可以任意选取一个或者两个字赏析)教材迁移讲练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四)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二)(四)羁旅之思 (五)长亭送别古诗词常见“愁”的具体内容:1闺中怀人之愁。如长相思(白居易)

7、: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如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如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昔胜今衰之愁。如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

8、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如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7羁旅之客愁。如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8亡国之愁。如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人生失意之愁。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9、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如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

10、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剖析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是说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来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

11、”,“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答案B(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剖析全诗抒发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的海棠,以至于梦见家乡的海棠;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万物皆春人独老”发出春天美好,人将老去的无奈感叹;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春光的喜爱之深。答案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