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453300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待分)教育法基本原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教育法基本原理一、法的概念与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 称,也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社会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们之间交 往行为的基本准则。法与政策、习惯、道德、宗教等同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但后 者是建立在人们的信仰或确信的基础上,大体上通过社会舆论、传统的力量、社团内部的 组织力或人们的内心发生作用。因此,它们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的思想、观念 的基础。(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两种方式。国家

2、制定,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 定并颁布法律规范。国家认可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国家需要赋予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 种公共行为准则以法律效力。认可还包括国家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 方式认可国际法律法规,以及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而产生的规则与 原则,并赋予这种规则和原则以法律效力。(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的强制性是法与其他规范的最大区别所在。法是以军队、警察、法官、监狱等国家 暴力机器为后盾来保证实施的。法的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 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既表现为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也表现为公民可 以依法请求国家

3、保护其合法权利。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所规范的界限内,法具有使一切国 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四)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即在阶级社会里,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 级的意志。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统一性表 现在:在国家权力高度统一的情况下,统治阶级意志可以通过高度统一的法律形式获得集 中的体现,并随着法律的实施,起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统治阶级所能接受的范围 的作用。权威性表现在:任何国家法律都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受 到国家有组织的强力的制裁。相关链接:“法”与“法律”在古代文献中,“

4、法”除与“刑”通用外,也往往与“律”通用,据尔雅释诂记载,在秦汉时期,“法”与“律”二字已同义,都有常规、均布、划一的意思。 唐律疏义更明确指出: “法亦律也, 故谓之为律。”又称,战国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法”与“律” 复合,作为“法律”独立合成词,在古代文献中偶尔出现过,但主要是近现代的用法。清末以来,“法”与“法律”是并用的。在现代汉语中, “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例如,就我国 现在的法律而言,它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 定的行政法律法规,有权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

5、法律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有权地方人民政府 制定的规章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为了区别,学者们有时 把广义的法律称为法,狭义的法律称为法律。但在很多场合下,仍根据约定俗称的原则,把所有的法统 称为法律。(资料来源:张文显 .法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二、教育法的概念和特征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方面意志的,由国家制定 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广义的教育法既包 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法规,也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命令、决定、 条例等。狭义的教育法指由全国

6、人民代表大会于年月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本书所指教育法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均指广义教育法。教育法具有法的一般特征,同时,教育性是其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特征。教育法 为所有参与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的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指明方向。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 法律规范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自己内在逻 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以教育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自 己内在逻辑结构的教育行为规则。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要求法律规范。有的法律条文只是

7、专门界定有关概念,不 具体设置权利和义务,不属于法律规范。如教师法第条要求: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 责的专业人员。”实践中,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不一定只由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一个法律 条文也可能包含不同的法律规范。 如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第条要求:“违反法律、 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要求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组织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 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这里的“法律、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要求” 包括了教育法、幼 儿园管理条例、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法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二)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结构, 是指构成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应关系。 从逻辑结

8、构上看, 法律规范通常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法定条件(假定) ,指法律规范运用的条件和情况。二 是行为准则(处理、指示) ,指法律规范中指明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三是法律后果,指 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做出或没有做出 “行为准则 ”要求的某种行为 (作为或不作为)时,应承担的后果、责任。每一个教育法律规范只有在所要求的法定条件出现时, 才能适用该规范。 在一些情况下, 法定条件不明确写出,但它可以从规范条文中默示出来。但是,对含有处罚或奖励内容的 要求,法定条件必须明确地见诸于条文中,这才能保证其准确实施。如校车安全管理条 例第条要求:“使用拼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

9、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 门收缴并强制报废机动车。对驾驶人处元以上元以下的罚款,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对车 辆所有人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其中,“使用拼装或者达 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就是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就是法律规范中要求的当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应该 (可 以)做什么、不应该(禁止)做什么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模式:应当做什么。如教育法第条: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 可以做什么。如教育法第条: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可以 使用本民族或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不准做什么。如义务教育法第条: “禁止侮

10、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 法律后果就是对违反该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何种处置。法律后果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 两种。肯定式后果如教师法第条第三款: “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要求授 予荣誉符号。 ”中的“授予荣誉称号” 。否定式后果如教育法第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 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组织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 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 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教育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法律部门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

11、,是其国家机关在不同时期,为了实现不同的目的 而创制的还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教育法律发展至今,以初步形成以宪法确 立的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教育法为核心,以教育专门法和行政法律法规为骨干,以教 育规章和地方性法律法规、规章为主体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法律体系。根据制定机关和法律形式的不同,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都不能 与宪法相抵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条要求:“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 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 教育和高等教育,并

12、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 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要求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第条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专 门(部门、单行)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宪法制定和发布的教育基本规范性文件,是教育法律体系的“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是年

13、月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专门法律即部门教育法或教育专门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 通常要求和调整基本法律调整的问题以外的比较具体的社会关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 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等。(三)教育行政法律法规教育行政法律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施宪法 和法律而制定的有关实施、管理教育事业的规范性文件。如学位条例暂时实施办法、教 师资格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四)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规章可以分为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是指由国家教

14、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部门单独制定或与国务院其他部委共同制定的,以自己的名义或和其他部委以共同的名义发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要求等。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 章,如广东省教育督导要求等地方性教育法律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及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法

15、规等上级教育法律规范相抵触的情况下制 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如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东 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办法等。五、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内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74在社会生活中,我和组织为了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相 互之间要发生各种社会关系。为了使社会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和谐有序, 国家运用 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从而使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获得法律关系的性质。由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不同,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有所不同。教育法律关系是指 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社 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关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法律规范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根据教育法律规范有目的、 有思想地建立的,是体现国家 意志性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依据教育法律规范享有法律所要求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二)教育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