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4506230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地质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煤矿地质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地质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地质报告地质报告, 报告, 实习报告目录一、前言-2二、实习地区地质概况-31. 地层-32. 构造-6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现象-9三、主要收获和建议-11四、附图-13一、 前言为了巩固教学和学习成果,让我们对各个地层的结构岩石特征有个深刻的认识。于2009年11月22日至25日进行了地质野外实习,实习地区为重庆市北碚地区。北碚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重庆市西部主城区以北,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介于东经1061810641,北纬293824300509之间。东接渝北区,南连接沙坪坝区,西接璧山县,北邻合川区。全区幅员面积755.Km2,区内辖有1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

2、嘉陵江是流经北碚最大的河流,北碚段长45.1Km,支流有璧北河、黑水滩河、龙凤溪、马鞍溪、明家溪等。最高洪水位214m,最低枯水位176.61m,水系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2676.55万亿m3,理论发电量13423千瓦。北碚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热、秋短、冬迟特征。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年平均气温18.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重庆交通发达,在陆路方面既有川渝、成渝、襄渝等铁路交汇于此,又有遂渝高速、121国道、渝合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

3、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通过这四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实习对我们即将来开展的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实习使课堂所学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实习地区实际相结合,巩固和加深课堂知识;2.培养我们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习,使我们学习到一些基本的野外观察、记录、罗盘测产状、野外阅地质图等基本方法;4.培养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热

4、爱专业、勤奋学习的良好思想。实习共进行了四天,沿四条路线进行了观察、实习:第一天,11月22日,星期日,天气:晴。路线:朝阳桥白庙子水文站江北水泥厂张飞洞(观音寺)。第二天,11月23日,星期一,天气:晴。路线:朝阳桥金钗背。第三天,11月24日,星期二,天气:晴。路线:朝阳桥白庙子第四天,11月25日,星期三,天气:晴。路线:上午,朝阳桥干洞子水岚垭黄桷镇;下午,金刚碑北温泉 二、 实习地区地质概况北碚属西南坳褶带,华蓥山隔挡式复背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狐一部分。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三个背斜与转龙、歇马、静观三个向斜自东南向西南相间平行排列,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而过。境内由低山槽、山麓裸丘

5、、浅丘和沿江河谷构成。区内平均海拔200400m,金刀峡最高山顶为区内海拔最高处,其海拔高度为1342m,最低处为童家溪处境,出境处海拔175m。(一)、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由二叠系到第四系,期间缺失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下统均为海相地层,三叠系中统以上的所有地层均为陆相沉积物。现由老到新叙述如下:1.二叠系(P)该区域最古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观察点位于水文站,为观音峡背斜核部。长兴组岩层厚度约为90m100m,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到块状隐晶质灰岩,普遍含致密的燧石结核,呈杂乱状分布。本层内含腕足类、有孔虫类、珊瑚动物化石,说明本地层为海相地层。站在观音峡背斜核

6、部水文站位置,可看见张节理发育。该组岩层产状为17424,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有时呈整合接触关系,有时呈假整合接触关系。2.三叠系(T)三叠系在本区域内分布最广,多出露于背斜构造上。厚度与岩性变化较明显。(1)下统(T):包括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飞仙关组主要为粘土岩类夹石灰岩,嘉陵江组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他们均属海相沉积。嘉陵江组共包含4个岩性段。A飞仙关组(T1f):飞仙关组据其岩性特征共分为5个岩性段,总厚度约为550m,其中第一、三、五段为含煤段。飞仙关组为浅海相的页岩、钙质页岩、泥灰岩、泥质灰岩、石灰岩等岩石组成。分布于背斜构造的轴部,形成中央山脊。本组地层以柔性的粘土岩为主,反映在

7、地貌上多呈缓坡地形或馒头形的孤山。第一段(T1f1):该段总厚度大约为100m,下部为紫色薄层状泥灰岩夹青灰状泥质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到中厚层状泥灰岩夹紫色钙质页岩。上部为暗紫色厚层状到块状泥灰岩。该段岩层可观察到断面为平坦状或贝壳状断口,表明该段岩层形成过程为快速沉积。本段与上二叠系长兴组有时呈整合接触关系,有时呈假整合接触关系。第二段(T1f2):本段厚度为35m左右。上部夹紫色钙质页岩和泥灰岩,顶部为鲕状灰色石灰岩,下部为薄层状浅紫色泥质石灰岩。本层岩性和厚度的横向变化大,产状为13543。本段内有节理发育。第三段(T1f3):本段厚度为200m左右,主要为紫色页岩,中间夹条带状、薄层状

8、泥质灰岩、生物碎屑岩等。中下部为灰色泥质灰岩夹紫红色钙质页岩。第四段(T1f4):本段厚度为100m左右,下部为浅灰色到灰绿色泥质石灰岩和石灰岩。中部为钱灰色厚层状隐晶石灰岩,有时夹鲕状石灰岩和虫迹灰岩的薄层。上部为浅灰至灰色厚层状到块状的鲕状石灰岩。本段地质条件较好,可做水泥原料。该段产状为14843。第五段(T1f5):本段厚度为70m左右,主要为紫色泥灰岩、钙质页岩和灰色泥质石灰岩构成,岩性较软弱。本层下部为紫色钙质页岩夹灰色薄层状泥质石灰岩,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少量钙质页岩。上部为紫色钙质页岩,夹灰色薄层状到中厚层状的泥质灰岩和石灰岩。B嘉陵江组(T1j):该组为一套浅海相

9、得碳酸盐岩层,含有丰富的石膏、岩盐等矿床。其岩性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总厚度为500520m左右。第一段(T1j1):本段厚度约200m左右,主要为浅灰色、灰色薄层状到中厚层状隐晶致密结构泥质石灰岩,其含泥量在525%之间,岩层顶底部含泥量较多,中部含泥量相对较少。在本段可观察到平坦状或贝壳状断口。本段岩层产状为14040。第二段(T1j2):本段厚度约80m左右,下部为浅灰至灰白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白云岩与白云质石灰岩,夹一层紫色和绿色钙质页岩和泥灰岩。上部以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夹有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本段内可观察到较多的岩溶角砾岩,角砾化现象明显。角砾岩成分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碎块,

10、其中石灰岩占绝大多数,胶结物为灰质和白云质。该段存在张型角砾岩,多孔、含水,可观察到溶洞,溶洞内岩溶水流至嘉陵江。第三段(T1j3):本段厚度约100m左右,有的地方超过100m,以浅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结构石灰石为主,夹少量的白云质石灰岩、虫迹灰岩等。本段岩层面可观察到波痕现象,表明为浅海沉积环境。第四段(T1j4):本段厚度约100m左右,以白云岩和盐溶角砾岩为主,深部含石膏,是北碚区域内主要的石膏矿产层。以上三叠下统内,各组、段之间地层均为整合接触。(2) 中统雷口坡组(T2l):本层主要为灰白色黄灰色厚层状灰质白云岩与灰褐色钙质页岩组成不等厚的互层。白云岩坚硬,风化后为淡黄色,风化面为粉砂

11、状;钙质页岩页理发育,风化后为褐色泥状。雷口坡组底部以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的底界与嘉陵江组呈整合接触。雷口坡组深部含石膏,与T1j4同为北碚区域内主要的石膏矿产层。本层与上统须家河组之间一般为假整合接触。(3)上统须家河组(T3xj):该组主要为一套陆相沉积的含煤地层,由于所含的厚层状长石石英较多,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较强,故在背斜构造的两翼成对称出现,分布方向与构造方向一致,形成锯齿状的外山。其岩性可分为六个岩性段,其中第一、三、五段为含煤段,含煤层一般较薄。须家河组底界与三叠系中统的雷口坡组呈假整合接触。在分界处可以观察到该两组分界面起伏不平,分界面上有灰白至黄灰色的高岭土质粘土或底

12、砾岩(粒径2mm,成分:黄色部分为石英,黑色为燧石,硅质胶结,含少量Fe)存在。粘土层中有时可以看见下伏岩层的石灰岩角砾。下面就第一段和第二段进行描述。第一段(T3xj11):该段为含煤地层,为浅灰色砂质页岩和灰黑色碳质页岩夹薄煤层(每层厚度约为2030m)。本层夹有少量砂质泥岩,底部有粘土层和底砾岩(粒径2mm,成分:黄色部分为石英,黑色为燧石,硅质胶结,含少量Fe)存在。本层可观察到下降泉。第二段(T3xj12):为浅灰至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风化后为黄灰色。产状测量为30080。图No:1为须家河组、雷口坡组以及嘉陵江组部分地层剖面图。3. 第四系更新统江北砾石层(Qp):其上部为江北砾岩

13、,由岩层和砾石层组成。该岩层以北碚黄桷树一带为典型,由于水动力的作用,该岩层呈层状定向排列分布,扁平面向上游方向倾斜,砾石倾斜方向跟水流方向相反。江北砾岩主要成分为白色脉状石英(风化后略带黄色)、灰色细石英砂岩碎块和黑色燧石构成,钙质胶结。图No:2为黄桷镇东阳嘉陵江大桥边距桥墩大约40m处江北砾岩剖面图。(二)、构造北碚地区为华蓥山分支式褶皱及川东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的南延部分。主要特征是,背斜褶皱紧密,向斜褶皱宽缓,构成隔挡式构造(组合形态)。褶曲两翼不对称,轴面扭转弯曲,枢纽呈波状起伏,变化大,高点多,枢纽时起时落,轴线向南分支明显,向被收敛合并。在地质构造上 ,北碚区为西南地台、川东南坳

14、褶带、华蓥山隔挡式复被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弧的一部分。断层在实习区内较发育,主要为纵向逆断层,其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属压扭性断裂,多分布在背斜轴部及倾没端,其次为横向正断裂,属张性断裂。压扭性断裂规模大,延伸长,观音峡背斜西翼白庙子断层就是一例。区内节理较发育,受构造部位及岩性的双重控制。从构造来说,多发育在背斜轴部,近轴部倒转翼部、褶皱倾没端以及断层旁侧。从岩性来看,多发育在脆性岩石比较密集的地方。如白庙子附近的观音峡背斜倾伏部位的P2ch的燧石灰岩。1. 褶曲构造北碚区内背斜、向斜相间排列,多呈北东方向延伸,一般在倾角1025。现就其主要构造描述如下:(1)观音峡背斜。观音峡背斜是华蓥山褶皱带中的主干褶皱束,位于中央,北起三江坝,南至长江猫儿峡,长约95Km,大致呈NE25方向展布,向南受南北构造归并呈NE5左右,枢纽波状起伏,轴面弯曲、扭转。两翼依次为对称出露有P2L、P2Ch、T2j、T2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