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44613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尿沉渣镜检管型及其检测进展 严翠萍摘要:管型是尿沉渣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其出现往往提示肾有实质性病变。尿沉渣管型的检测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管型的形成、分类、临床意义及检测技术作一简要概述。关键词:管型;尿沉渣;分类;检测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尿中各种细胞、管型、细菌及各种结晶等有形成分。管型(casts)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柱状物结构,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部分。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Tamm-Horsfall蛋白、血浆蛋白、肾小管分泌物、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管

2、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肾有实质性损害。1. 形成原理以髓襻升支粗段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黏膜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的圆柱状凝聚物,即为管型。一般管型的形成条件为:蛋白质的存在;尿流缓慢,尿液充分酸化及尿液的高度浓缩;有局部性尿液积滞;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血浆白蛋白以溶液状态自肾小球渗透到肾小管,与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Tamm-Horsfall粘蛋白结合。此结合物通过肾小球和集合管时,在尿液浓缩、盐类增多、pH下降、流速减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以微纤维蛋白网为基本结构的管型基质(即相当于透明管型)1。Mcqueen进一步证实,血浆中各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都以颗粒形式凝聚在透明

3、管型的基质上。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大量蛋白质经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酸化和软骨素硫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尿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并黏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中而形成细胞管型。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片,则形成粗或细颗粒管型,如附着脂肪滴、细菌、盐类色素物,即形成不同的管型2。2. 常见管型及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允许分子量4万道尔顿的蛋白质顺利通过,因此原尿中的蛋白质(如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白蛋白及各种球蛋白含量很少3。经肾小球滤过的95%蛋白质在经过近曲小管时又被重吸收,因此

4、,正常人终尿中蛋白含量极少(150mg/d),临床上定性实验不能测出4。故正常人尿中仅偶可见透明管型。当肾脏出现病变时,可在尿中检出其他管型,根据其所含物质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和肾小球,常见于AGN、CGN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溶血等。白细胞管型亦属病理性,提示肾脏感染,常见于PP、狼疮性肾炎及间质性肾炎,也可见于AGN、NS等5。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2.

5、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2.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脂肪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脂肪变性,多见于NS、亚AGN、亚CGN、肾小管中毒等6。2.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会增多,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3. 管型检测手段研究进展尿液中管型的成分多种多样,同一种成分随不同pH、渗透压和在尿路中形成部位

6、等,其形态可产生较大地变异。一般实验室采用尿沉渣直接涂片检测,此法容易遗漏透明管型。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或广泛应用染色尿沉渣镜检,sternheimer-Malbin染色法(S-E染色法)是较常见的方法,细胞成分清晰,对于一般管型可清楚辨认。在此法基础上,国内外又有了改进,使细胞核及管型基质可被阿尔新蓝染成蓝色,胞浆及核糖核酸(RNA)可被派洛宁(pyronin)染成红色,在红与蓝的明显反差下,易于对比观察。对于脂肪管型的鉴定,可用苏丹染色法。对变性较难区分的中性粒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过氧化酶染色可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酸性磷酸酶染色,可区分透明管型与颗粒管型。现国内外应用价值最高的是

7、,高科技透射电镜对尿沉渣超薄切进行观察,可准确鉴定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及血小板管型;用振光显微镜,易于识别脂肪管型中的成分7。4. 展望研究发现,尿沉渣实行标准化检验使实验结果更为准去,Diasys R/S sysmex、UF-100自动智能显微镜的使用,是对尿沉渣有形成分由定性到定量检查实现质的飞跃。然而,虽然目前多种方法在检查尿沉渣中的管型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离心尿沉渣仔细识别管型简便易行,决不可因采用尿试带过筛而忽视尿沉渣检查。只有多种技术结合,通过动态观察,全面分析认真识别尿沉渣中管型,才能更好的为临床病人服务。参考文献:1 戚其学,陈燕等.实用尿沉渣图片.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19-95.2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七年制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4-625.3 林善琰.当代肾脏病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44-545.4 李宗明,陈灏珠.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6.5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7.6 王鸿利.实验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7 魏明竟.尿液一般检验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临床检验杂志,2002,20(5):262.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