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

上传人:工****全 文档编号:484458957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读后感8篇 七律长征读后感篇1 读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我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油然而生。红军战士们不怕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仰。 纵观全诗,每一句的慷慨激昂都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看这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不畏惧长路征程,将种种困难等闲视之,认为这漫漫长路上的千山万水也平常不过了。可事实上,红军走过的大山、大河,哪一处不是危险重重?哪一处不是令人畏惧?但红军战士们仍不惧怕。他们是勇敢、无畏的! 再看这一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连绵不断的五个山岭,在红军战士眼里,竟像细小的波浪;气势恢宏而磅礴的乌蒙山,高大,险峻,可在红军眼中,只不过

2、是小小的泥丸,轻轻一脚就会被踩扁。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敬佩! 在诗的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我感到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结束的盼望。盼望长征胜利,就连茫茫千里白雪也令人喜爱了。红军战士们希望胜利,盼望胜利,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 凭着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完成了长征。二万五千里路程中,种种困难,种种险境,种种令人生畏的境地,红军都一个一个闯了过来。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秉持着永无畏惧的精神,都能一个个粉碎。 红军是勇敢的,他们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对红军的敬佩就会油然而生 七律长征读后感篇2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

3、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 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 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

4、,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 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

5、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 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_),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 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 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 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

6、,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 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

7、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 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 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 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 颈联四句从

8、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 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 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 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 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 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 得来并不

9、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 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 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 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 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 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

10、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 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 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 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 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11、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 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 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 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

12、双美! 七律长征读后感篇3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

13、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读后感篇4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

14、途的艰险。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15、中国共产党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辉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生活。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七律长征读后感篇5 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仅让我知道六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一路走下来的艰辛,还使我感受到红军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红军一路越五岭,翻乌蒙山,过金沙江,跨大渡河经历的艰辛数不胜数。那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那乌蒙山更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无论山多高,水多急,天多冷,雪多大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在他们心中那些困难,饥饿,寒冷,炎热都是平常事。因为在他们的字典中就没有“怕”这个字,只有“坚持”他们的毅力是多么根深蒂固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征中经历的艰难就比如是生活中的困难,红军就是我们,我们要一步步将困难消灭。在学习中,长征就是学习生涯,我们也要有红军那样的毅力将学习中的困难一个个解决,最后将我们的学习生涯画个完美的句号。 前辈们为我们创造好生活,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好的生活环境,好好学习将来成大器为祖国增光添彩。我们要珍惜这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