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433190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伦理机制 摘要自从“安然”等一系列非伦理行为事件爆发后,怎样干预非伦理行为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关键集中于探讨怎样抑制单个个体的非伦理行为,而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和蔓延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采取试验、问卷调查、案例等多个方法,对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探讨个体初始化的非伦理行为是怎样造成集体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关键研究个体社会地位和固队工作互依性的调整作用:探讨集体非伦理行为对焦点个体的影响,关键研究从众心理和道德同一性的中介机制,和集体主义导

2、向和传统性的调整机制;探讨上述两种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将深入研究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丰富团体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结果,从而为中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关键词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社会学习分类号B849:C911问题的提出伴随安然、世界电信等企业财务丑闻事件的曝光,组织及其职员的违法和非伦理行为已受到了全世界管理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而且,大家发觉这些非伦理行为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而表现出较强的社会互动性。这种社会互动性突出地表现为:首先,当一个职员实施某种非伦理行为后,该行为会逐步在团体中蔓延,最终造成集体非伦理行为或集体腐败,即

3、“害群之马”现象;其次,当团体内大多数人全部在实施非伦理行为时,其它的个体也很轻易受其影响而实施相同的行为,即“近墨者黑”现象。在中国,受市场竞争压力、监管制度不完善和多种利益的驱使,上述两种现象也屡见报端。非伦理行为的这种社会互动特征使得群体性非伦理行为或集体腐败频繁出现,对组织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怎样帮助组织认识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过程和深入降低群体性非伦理行为的发生,就成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现有相关职员非伦理行为形成的研究中,学者们关键集中于探讨个体特征、组织原因和伦理问题特征对职员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但对于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过程研究得较少。社

4、会互动捕述了大家对她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行动的过程。那么,团体内非伦理行为是否会存在社会互动效应呢?假如有,这种互动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呢?非伦理行为中的“害群之马”和“近墨者黑”两种现象发生的背后机制是什么?怎样对它们进行干预呢?等等。显然,现在的研究还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满意的答案。鉴于上述现实和理论现实状况,本研究拟对“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这个专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申请者将关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体非伦理行为是否会造成集体非伦理行为?哪些原因会促进这种蔓延过程?第二,集体非伦理行为为何会影响个体实施非伦理行为?哪些原因又会调整这种影响?第三,采取哪些干预策略能够

5、阻碍或减缓上述两种社会影响的发生。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将充足考虑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影响作用。申请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但能深入拓宽伦理研究的视野,丰富团体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结果,而且能全方面了解团体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为中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2我国外研究现实状况非伦理行为是指一个由组织组员实施的、违反大家所广泛接收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它包含行贿、传输谣言、撒谎等。尽管非伦理行为和工作偏差和反生产行为在内容上比较靠近,但后两个概念关键关注的是那些违反组织规范和利益的行为,所以部分程度轻微的工作偏差行为显然违反了组织的规范,但却并没有违反社会所接收的规范。所

6、以,判定一个行为是否为非伦理行为的标准是大家所接收的道德规范。那么,非伦理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将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原因研究进行全方面的回顾,并对这些研究进行简明述评。个体特征和非伦理行为“坏苹果”学派的学者认为,职员的个体特征及个体差异是造成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关键根源,这些个体特征包含两类:第一类是个体的内在或心理特征,包含道德认知发展、马基雅维利主义、控制点等。比如,Kohlberg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看法,认为个体也会在道德伦理认知上经历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当个体所处的认知阶段越高时,其对伦理问题的认识会越成熟,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越小。控制点反应了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方法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识和定向。研究表明,当面临伦理困境时,外控的个体更轻易推脱责任或寻求借口,从而更轻易实施非伦理行为。另外,在本土化的伦理决议和行为研究中,金杨华和吕福新发觉管理者的关系取向对她们的伦理决议过程也有较大影响:第二类是人口特征变量,包含性别、年纪、教育程度等。比如,很多研究全部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伦理决议和行为上有显著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愈加内敛且更不愿意伤害她人,所以她们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要显著小于男性。另外,也有学者发觉高学历的个体可能会接收更多的伦理培训,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也要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