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4317489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生理基础教学辅导(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理工部 杜芬2008年11月25日第二章血液一、本章主要内容1、机体的内环境动物有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是多变的,细胞外液是组成有机体细胞所生存的内环境,它的各项理化因素在机体保持相对恒定不变。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除水分外,血浆蛋白和血浆电解质尤为重要,它在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的总数和各种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是保持相对恒定的。新陈代谢和各种防御反应改变时,必然在血液组成和性状上有所反应。因此,血液各种成分及理化特性可以作为机体生理状况的“窗口”,不少临床工作都很重视血液的检查。3、血液凝固血液离开

2、血管后,在一系列凝血因子协同作用下,由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胶胨状态的纤维蛋白,并网络了红细胞,即发生了血液凝固。血管内血液保持流态是由于血液中同时存在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降解物,这样既可以防止出血,又可以保持血液流畅。因此,正常的凝血机制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归纳血液的机能有以下五个方面:(1)运输机能:血液不停地循流全身,可将氧和营养物质运至组织;并将组织、细胞经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产物运出。(2)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血液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能保持相对恒定,并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其它化学成分的相对恒定上,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正常的代谢活动。(3)防御保护机能:血液

3、中白细胞的吞噬及免疫功能以及血浆中存在的多种免疫物质,都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机能。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也是机体一种自身保护性反应。(4)促进组织的生长和损伤组织的修复:这是由血浆白蛋白转变为组织蛋白而实现的。(5)调节机能:体内各种内分泌腺体或细胞分泌释放的激素,都是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途径作用于有关器官,来实现整体的联系与体液性调节。二、学习目标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体液及其分布、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浆的主要成分及机能、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血液凝固过程、血型的概念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掌握:机体内环境、红细胞比容(压积)、血沉、血清等概念,掌握血型的概念和交叉配血实验;重点掌握:血浆蛋白的

4、生理作用、血细胞的生理作用、主要的抗凝和促凝措施。三、本章重点内容第一节体液和机体内环境一、体液及其分布1、体液:动物体内所含的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各种溶质,总体称为体液。占动物体重的6070%2、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生存的内环境,也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它的各项理化因素在机体内保持相对恒定不变。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对恒定有什么意义?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如酸碱度、各种离子的浓度、渗透压及体温等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不变的,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这是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第二节血液的组成1、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合

5、成为全血血浆: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即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清: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即血清。粗略的说,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元。2、动物血量:动物体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约占体重的6%-9%。因畜种不同而异。3、血液的比容和血沉血液的比容:被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血沉。第三节血浆一、血浆主要成分及其功能(一)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血浆蛋白主要包括:1)白蛋白:主要供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的修复;2)球

6、蛋白:是有机体重要的防御物质。3)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二)血浆的理化特性1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770KPa,大约相当于0.9的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等渗。血奖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只占3。3 Kpa,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2、血浆的酸碱性血液为弱碱性液体,PH在7.357.45之间。第四节血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1、形态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一般呈双面凹陷的圆盘形,鹿、骆驼等呈椭圆形;禽类的红细胞有细胞核,而且为卵圆形。2、机能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二、白细胞(一)白细胞形态、分类和生理功能1、形

7、态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它比红细胞大,数量少。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无颗粒以及细胞质对染色的反应,可以分为五种,即嗜中性粒细胞(禽类称异嗜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2、生理功能白细胞主要是通过吞噬及免疫反应来实现它对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以抵抗外来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三、血小板哺乳类动物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的小体,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但无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小。血小板在血液中呈两面凸起的圆盘形或椭圆形。禽类称为凝血细胞,一般为卵圆形,有细胞核,比哺乳动物的大得多,数量少。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第五节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过程(一)血液凝固、血清与血

8、浆概念1、血液凝固血液从血管中流出,从能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2血清与血浆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还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液凝固的其它血浆蛋白。(二)血液凝固过程复杂的凝血过程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三个主要步骤总结于下:(三)主要抗凝和促凝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止血的目的,或取血液化验、输血等,往往要采取加速或防止血凝的措施。A、主要抗凝措施1除去血浆中的Ca2+就能达到抗凝的目的。如加入草酸钾、草酸铵等,与血浆中的Ca2+形成不易解离的草酸

9、钙,2低温延缓血凝血液凝固反应是一系列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把血液放在较低温度的环境中保存,可以使凝血时间大为延长。3肝素无论在体内和体外都是很强的抗凝剂。4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如容器内先涂一层石蜡。可因凝血因子的活化延迟等原因而使血凝延缓。5双香豆素血液中注入双香豆素可延缓血凝,B、主要促凝措施1使血液接触粗糙面的办法:(如用止血纱布按压创面),能激活血浆中接触因子,并促使血小板解体,从而加速凝血过程,而达止血目的。2提高创面温度使凝血因子活性升高,可以加速凝血过程,常用温热生理盐水沾湿的止血纱布按压创面,止血效果好而快。3维生素K、止血敏等都有促凝血作用。第六节血型和输血一、血型

10、血型: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表面存在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如果将不同型两种血液混合在一起时,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红细胞互相聚集在起,成为簇不规则细胞团,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一抗体反应。二、输血与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是检测血型是否相配的主要方法。交叉配血有两个程序。一个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直接配血(主侧);另一个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间接配血(次侧)。如果主侧与次侧均无凝集红细胞反应,说明配血完全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不管次侧是否发生凝集反应,说明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侧若主侧无凝集反应,而仅次侧发

11、生凝集反应,则只能少量缓慢输血,并要随时注意输血反应的发生。三、归纳血液的机能有以下五个方面:(1)运输机能:血液不停地循流全身,可将氧和营养物质运至组织;并将组织、细胞经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产物运出。(2)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血液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能保持相对恒定,并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其它化学成分的相对恒定上,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正常的代谢活动。(3)防御保护机能: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及免疫功能以及血浆中存在的多种免疫物质,都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机能。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也是机体一种自身保护性反应。(4)促进组织的生长和损伤组织的修复:这是由血浆白蛋白转变为组织蛋白而实现的。(5)调节机能:体内各种内分泌腺体或细胞分泌释放的激素,都是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途径作用于有关器官,来实现整体的联系与体液性调节。复习思考题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概念2、血细胞有那些生理作用?3、血浆蛋白有几种?各有何作用?4.实际工作中有哪些抗凝和促凝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