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430773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第六部分古代诗歌鉴赏考向定位1诗歌鉴赏是每年的必考内容,近两年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选择题由5分双选变成了3分单选。虽然题型稍有变化,但备考方式不用改变,因为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基本的鉴赏知识会了,解答什么题型都没有问题。2唐宋诗词仍将是考查的重点。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为唐宋诗。这种趋势在202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仍会延续,仍以唐宋时代的诗词为主。3在诗词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热”中有“冷”的态势。当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词人的作品;而“冷”

2、一方面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另一方面“冷”也指“热”作家的“冷”作品。4对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考查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训练。5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备考,读懂诗歌,是第一步。如果读不懂诗歌,鉴赏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读懂诗歌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

3、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句“今在一窗间”中的“一窗”应为画中之物,而并非实指“一扇小窗”。答案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_

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诗文翻译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二、(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插田歌

5、(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说法错误。诗的三、四两句重点写眼前的“田埂”和田中的“白水”。“田塍望如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田埂笔直如线。“白

6、水光参差”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答案B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诗文翻译山冈上花草整齐,燕子飞东又

7、飞西。远望田埂笔直如线,稻田白水波光闪烁。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对应学生用书P079)技法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

8、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技法二掌握读懂“三大路径”要“三管齐下”1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示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

9、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提示信息开篇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提示信息B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提示信息C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提示信息D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

10、易的创作风格及观刈麦,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2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

11、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

12、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

13、,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蓦山溪 张中孚山河

14、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提示信息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提示信息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提示信息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提示信息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