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430517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本文选自_。2解释词语少女:_ 故:_ 溺:_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_4精卫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_5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写上两个。_2. 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2)取之信然。

2、译: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3.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3解释划线的词语。楚人有涉江者_遽契其舟_4翻译下面的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

3、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_4.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勿 贪 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儿/伸手/入瓶B.儿伸/手入瓶C.儿伸手/入瓶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瓶口太小B.取之握满C.手痛心急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5

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阮裕焚车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注释 阮(run)光禄:即阮裕,他曾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人们称他为阮光禄。剡(shn):地名,在今浙江嵊州。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阮后闻之:_遂焚之:_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借者无不皆给。_(2)意欲借而不敢言。_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_的品质。6. 课外阅读。獐(zhn)与鹿王雱(pn)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1“王雱数岁时”中的

5、“数”的读音是_,“数岁”的意思是_。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A.为什么B.哪一个C.哪个人3王雱_(A.认识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可以知道。4请写出画“_”的句子的意思。_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王戎_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注释 纵:任凭。承间:趁机。辟易颠仆:惊慌闪躲,摔倒伏地。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1根据古文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_3当“虎承间攀栏而吼”时

6、,其他百姓的反应是_;王戎的反应是_。(用原文回答)4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_8.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下列加点字与“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走私B.行走C.奔走相告D.走亲访友2下列加点的“之”字各指代的是什么,请写下来。(1)人问之。(_)(2)取之,信然。(_)(3)诸儿竞走取之。(_)3翻译下面的语句。(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2)取之,信然。_4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5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_9.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7、啖蔗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1解释下列字词。(1)啖(_) (2)尾(_)(3)云(_) (4)渐至佳境(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_(2)人问所以。_10. 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席而啖菱。 啖:_(2)欲以去热也。 去:_2用现代汉

8、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注释)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校(jio):通

9、“较”,比较。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读一读,回答问题。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1)诸儿竞走取之(_)(2)人问之(_)(3)取之,信然(_)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3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

10、样的态度?()A.信服 B.征服 C.服从12.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一)精卫填海炎帝之少(sho sho)女,名曰(yu r)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 ru)而不返,故为(wi w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二)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饮于河、渭C夸父与日逐走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道渴而死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_)(溺)(_)(堙)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现这种精神的有(_)(可多选)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