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4305173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灵澈上人的诗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巾)杳:深远 的样子。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 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

2、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 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 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 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 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 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 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 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 情。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

3、;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 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 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 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 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 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 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 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 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 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 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 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刘长卿:送灵澈 鸟鸣涧的诗意 菩萨蛮大柏地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