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4294789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释自运——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近年巴利聖典的研究以三注釋書為中心釋自運Dr. Ven. Vinita Tseng奧地利國家科家院研究專員內容摘要:介紹巴利三藏近期的研究,以注釋書(atthakath) 的研究為主,介紹三個注釋書的研究:Shalatthakath, Jtakanidna及Milindatthakath,此三個研究方向、範圍不同,但可互補。關鍵詞:巴利三藏 注釋書 (atthakath)大會請自運來介紹近年來巴利聖典的整理情形,尤其是近年巴利聖典協會的出版,早期的已略有所聞。筆者仔細考慮到時間、文章長度的非常有限及不確定性,廣度或深度的取捨,聽眾的適合度,及對國內幫助的情況,決定選擇三

2、個近年來巴利的研究、其中二個是比較不容易得手的論文,主題專注在論書(commentary) 的主題,但三個包含了不同的角度與範圍,被研究的論書年代不同但剛好含括了整個論書的領域,研究方式不同但包含了不同的研究方式與重點,期國人能在一個領域中,在簡短的描述中掌握全貌,又能得悉這些研究的切入點,而能在佛教文化遺產的留傳與思想的探究中,與世界齊驅共用。此三個論書為: 1. Shalatthakath; 2. Jtakanidna; 3.Milindatthakath. 以下分述之。 1. Shalatthakath: 已失去的古錫蘭語的注釋書 1.1 覺音(Buddhaghosa) 在南傳巴利 何謂

3、巴利(Pli)? 對此一詞,歷來有許多討論, Norman 從早期文獻上對Pli 一詞的意思作了很好的闡述,參: Norman, K. R. “The role of Pli in early Sinhalese Buddhism.” In Buddhism in Ceylon and studies on religious syncretism in Buddhist countries: report on a Symposium in Gttingen, edited by Heinz Bechert, 28-47. G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4、1978.另外亦參von Hinber 的綜述討論: Hinber, Oskar v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name of the Pli language.” In Beitrge zur Indienforschung: Ernst Waldschmidt zum 80. Geburstag gewidmet, edited by Ernst Waldschmidt, 237-46. Berlin: Museum fr Ind. Kunst, 1977. Reprint, Oskar von Hinber: Selected papers on Pli stu

5、dies. 76-90. Oxford: Pali Text Society, 1994.文獻上是非常重要的人,大家耳熟能詳,但是,對於他到底寫了那些論書、寫的次序先後 這牽涉到文獻間互相引用的問題。、他使用的資料、及覺音對巴利論書的貢獻是在那些明確的點上完全不清楚,而這些,必須要對他所用的資料,亦即對失去的古錫蘭注釋書收集,整理,比對。對此古錫蘭注釋書的嘗試瞭解,也就是對從經典到錫蘭,到覺音寫出、或譯出巴利文獻,這中間的八個世紀,能有較明確的瞭解。覺音在許多地方,尤其在一論書的緒言中,會提到他只是把原錫蘭語的注釋書轉為(翻譯)巴利文,及重新架構其組織。因此, 對古錫蘭語的注釋書的瞭解是非常必

6、要的。這是Lottermoser 的1982年在德國Gttingen 的博士論文的主題 Lottermoser, Friedgard. “Quoted verse passages in the works of Buddhaghosa: 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study of the lost Shalatthakath literature.” Ph.D. Dissertation (博士論文), Georg-August-Universittzu Gttingen, 1982.另外,從語言的研究立場來探究古錫蘭注釋書,參上 Norman 1978.。在介紹前

7、,先簡要看看三藏資料的傳入錫蘭,以方便瞭解。1.2 錫蘭巴利資料的來源 Shalatthakath 的來源,簡要如下:1.2.1 Mahinda (馬哂陀) 到錫蘭 Ceylon:依巴利本身的文獻島史(Dpavamsa) 12.9 及大史(Mahvamsa)的資料,阿育王子馬哂陀到錫蘭 另外,大史(6.47)亦記載“Vijaya 及其隨從於佛陀入涅槃當天到達錫蘭”,因此,馬哂陀到錫蘭並不是偶發事件,似乎當時即有此來往。,並遇到了Tissa 王,馬哂陀向王說法。1.2.2. 馬哂陀帶注釋書到錫蘭覺音的文獻,中尼柯耶注釋書(Majjhimanikyatthakath),提到馬哂陀帶注釋書到錫蘭。

8、Ps.i.1; 另參: Norman, K. R. “Mgadhisms in the Kathvatthu.” In Studies in Pali and Buddhism: a memorial volume in honour of Bhikkhu Jagdish Kashyap, edited by A.K. Narain and L. Zwilling, 279-87. Delhi: B.R.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9.1.2.3. 馬哂陀使用錫蘭島的語言 (dpabhs)有關此點,請參: Encyclopaedia of Buddhism, 第七冊

9、(2004年),頁268.這些,是五世紀巴利注釋書 (atthakath) 文獻的來源。1.3 錫蘭島的演進在錫蘭本身,依Frauwallner的看法 Frauwallner, Erich. The Earliest Vinaya and the Beginning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Serie Orientale Rome VIII. Rome1956. 頁186.,是把所有從印度內陸傳來的,不管是四尼柯耶,律藏(此二為早期的藏),或論書,或是後來增加的但現為小部的典籍,通列入聖典 的行列,因此,在錫蘭的分別,主要是在於地域,將所有來自印度內陸的,視為聖典,而

10、與其本地發展的,有所區別。 參 Lottermoser 上書,頁14.至於錫蘭語的論書,經學者的推論 Adikaram, E. W. Early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or, State of Buddhism in Ceylon as revealed by the Pli commentaries of the 5th century A.D. Migoda, Ceylon: D. S. Puswella, 1946第一版; 1953第二版. p.41.,是由此慢慢發展,加入了錫蘭的人事物而成。錫蘭語的古論書,可能是在西元一世紀中寫下而定型,當覺音五

11、世紀到錫蘭時,陳列在眼前的是許多的注釋書文獻,大部分是錫蘭語。覺音面臨的選擇是:用錫蘭語或巴利語來整理這些文獻,他選擇了後者,理由可能是在當時巴利語較能為所有上座部地區的人瞭解。 參 Lottermoser 上書,頁p.15.1.4 Lottermoser 的論文有系統的收集了十部覺音論書的偈頌: 分別是:對四部尼柯耶的論書共四部;對阿毗達磨藏的三部論書;對律藏的二部;及他自著的清淨道論作為比對。他統羅了此十部論書的偈頌引文,分類為:重複偈頌(duplicates) 亦即某偈頌在十部論書的重複出現。、平行偈頌(parallels) 十部論書中的偈頌亦出現在小部論書(除本生Jtaka 的注釋書)

12、的偈頌。此本生的注釋書,尤其是開始的因緣部分,是本文下一個介紹主題。 及文內的重複(text-internal duplicates) 即同一偈頌在十部論書中某一論書的重複出現。,透過此收集、比對、觀察其類型,尤其是重複偈頌的觀察,加上對所用資料的正確分析,及配合長行的嵌入(embeddening prose context),及與目前所有藏經的比對,可以看出及證明失去的錫蘭語注釋書的確存在。對此不同類型的偈頌觀察,及長行的研究,有時亦可發現論書間引用的方向。由於此Lottermoser 的論書在廣度上分析了幾乎所有巴利藏,其檢視包含了幾乎所有巴利注釋書文獻(atthakath),因此可整體瞭

13、解覺音注釋書之前的錫蘭語文獻全貌及其發展。他很多立基在Adikaram 的先前研究 參 Adikaram 上書。,但在廣度與系統上超越很多,在處理主題的方法、分析、資料的審辨上,亦非常值得學習。2. Jtakanidna: 本生(注釋書)緒論2.1 Jtakanidna更精確的說,是巴利小部尼柯耶(Khuddakanikya)中, 本生(Jtaka) 有關本生的文獻資料,參Skilling, Peter. “Jtaka and Pasa-jtaka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28, (2006): 113-73.

14、 的注釋書(atthakath) 的緒論(nidnakath) 部分,雖是緒論,它本身有成為一獨立論書的特徵,現通稱此緒論為 Jtakanidna。2.2 在巴利方面,Fausbll 已在1877-1896 出版了本生及其注釋書 Jtaka, together with its Commentary, ed. V. Fausbll, 6 冊. 1877-1896 (第七冊索引由 D. Andersen作, 1897年).,對Jtakanidna 的英文翻譯,從Rhys Davids 至Jayawickrama的1990 年巴利聖典協會對其1951年錫蘭版的校定出刊,一連串複雜的過程及不同版本,

15、Norman 在1992年的書評是非常必要知道的。 Norman, K. R. “Review: The Story of Gotama Buddha (Jtaka-nidna).Translated by N.A. Jayawickrama. Pali Text Society, Oxford 1990. xvi,141pp.”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9, no.2 (1992): 201-02.2.3 此外,藏文甘珠爾中亦有此本生緒論(Jtakanidna) 的藏譯,這是放在(依德格版而言)般若部後十三個原巴利文後譯為藏語的文獻部分,這些文獻,由法國學者Feer

16、在1883 年首先揭露 Feer, Lon. “Fragments extraits du Kandjour.” Annales du Muse Guimet V, (1883): 323-61.,之後引起學者的注意,此十三部是保存在西藏甘珠爾中僅有的巴利文獻,現在介紹的Jtakanidna 是十三部中的第二部,在其末尾有後記 (colophon) 記著:pandi ta nandari zhal snga nas dang | mang du thos pai lo tstsha ba sh kyai dge slong nyi ma rgyalmtshan dpal bzang pos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