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收心语文试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429269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收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收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收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收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收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收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收心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安国中学高二第二学期寒假收心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背面题目。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故事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布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故事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同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她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

2、,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布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布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布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故事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觉得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她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觉得她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她的语言是悲哀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她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故事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

3、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故事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布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她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体现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吓唬,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步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故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干使得

4、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但愿“莫言的获奖”仅仅是现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小小的序幕。(有删改)()下列有关“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A.莫言故事的叙事语言布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B莫言故事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她的语言是悲哀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C莫言故事的写作内容来源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布满了想象力。D莫言故事的叙事语言,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近年操练的产物,并成为中国语言奇迹(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故事对残酷现实采用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

5、学”的叙事形式。B.莫言故事“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具有给人“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学作用。C.莫言故事“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尽管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但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莫言故事“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残酷性,体现出了一种民间的欢乐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对的的一项是( )A.莫言故事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文学土壤的“欢乐文学”。B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因采用了“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莫言抓住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因此讲述的悲苦生活不会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D.“莫言故事

6、获奖”拉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现代中国文学将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二、文言文阅读: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他。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沟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

7、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来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节

8、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廉:查访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5如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白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悉奏罢其不职者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A. B. 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对的的一项是( )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她为“国家耳目臣”。她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肃。担任山西按察使时,她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

9、去地方考核官员,奏罢所有失职官吏。.郑辰对官员规定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之常情,但她却弹劾她有伤风化,让她丢了官。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她治丧,出资送她的妻儿返乡。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2) 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三、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毕下面问题。(1分) 清平乐 赵令畴 春风仍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毕生憔悴,只消几种傍晚?【注】紫陌:

10、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达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首句“春风仍旧”在内容和构造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伙品分析。2词的下片重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四、9、默写:(8分)1、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2、 -,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3、 闾阎扑地,-;舸舰迷津,-。4、 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5、 -,千金散尽还复来。五、实用类文本阅读(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1)-(4)题。 毕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5月3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去世。或许毕生的喧嚣太多了,她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

11、,安安静静地走。”她留下这样的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尔。194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她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叮嘱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刊登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她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近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她翻阅。正由于这一段渊

12、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由于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措施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她的每一种论点的提出都以充足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本。又由于崇奉实录,她把所有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明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措施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故事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故事本领的同步,又以故事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

13、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岁,由于这部书,她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她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啰嗦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她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她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刊登了什么是

14、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措施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畴,她说:“红学显然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故事的方式、措施、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故事全然同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步,她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她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她有关“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忆、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固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望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她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她的毕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她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尔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袭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