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4274063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考场前的叮咛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走进考场前的叮咛高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考试心态调节状况是软件。一个考生的失利可能在知识,可能在策略,可能在技巧,还可能在心态,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一、心态策略 语文是高考考查的第一个学科,学生在这一科考试中最容易情绪紧张,最容易出现不良心态。1、 偏急。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造成很多失误。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建议:拿到试题,先浏览;每做一题,看题干,心中有数,写答案。2、 烦躁。语文的第一道题是“社科文阅读理解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

2、比较大,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同学思维堵塞,读不懂文本。建议:先读试题慢热身,情绪稳定再读文,思路清晰答题准。 3、 懊丧。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懊丧心态。建议: 谁说“阿Q”,是自欺,乐观向上好答题,我难大家也都难,看看周围心雀然。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如何调整好心态,概括为16个字:放下负担,从容面对,充分发挥,尽力无悔。二、时间安排考生尽量按“分数时间比”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时间;一看就会的试题先花时间,难度最大的放在最后攻关。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

3、算。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1分一分钟。3分的选择题可以少花点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分给科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大阅读题。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三、答题策略 .拿到试题先浏览,初步摸清估时间;落笔之前先模拟,字迹清晰要整齐;语言表达要得体,结合文本来分析,巧用分号排次序。及时填涂答题卡,莫到慌忙漏落题。四、答题技巧第卷(一)社科文阅读:答题技巧: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审、读、找、比、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审读题干、选项(如果学生很紧张,思维绪塞,我告诉学生可以先不读文本,先读试题,这样可以初步了解文本,缓解紧张情绪,为正式阅读做好心理准备。)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

4、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读选项解文章: 初步了解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内容。读读原文(圈点勾画,做标记)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2、中心词语前的限制语。3、表示逻辑的关联词语。4、前后呼应的指示代词。5、关注双重否定、疑问句(三)、找找区位重新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比比差别比差别,找错因。排干扰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选选出正确选项。熟知“雷区”:1 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注意范围扩大与缩小.已然与未然(混淆时态)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

5、3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对比原文4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5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寻找原文,寻找依据6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忠实文本,忠实材料7原因与结果(逻辑错乱)注意联词,关注逻辑题步骤顺口溜: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审清要求和题意,再读全文做标记。落实原文于实地,还要巧比看差异。弄清概念莫发愁,修饰词语勿遗漏。“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莫调头。夸大缩小要止休,外延不变要坚守。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二)文言文阅读如何读懂文言文?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阅读文本之前认真

6、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有利于把握文段主旨。1、 实词类试题:答题技巧:()代入法。就是把所给的义项带入到句子中,如果解释合理,字意正确;否则不正确。() 迁移法。我们可以根据熟知的生活或课本里的内容推知实词在陌生语境中的意义。() 语境法。要想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结构法。排比、对偶、并列等类句式,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往往相同、相反或相关的词。.性格描述类试题:答题技巧:要注意题干中是否有“直接”或“间接”二字,要清楚试题考查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先找不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理解分析类试题答题技巧:熟知“陷阱”(1)、曲解重点词

7、语词义。(2)、事件主体张冠李戴。(3)、时间前后顺序颠倒。(4)、依据不足无中生有。4.文句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详知译句上下文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做好留、删、补、换、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

8、”,就是删除。文言虚词、结构助词、偏意复词等,翻译时可删除无意的词语。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尤其注意通假字。“调”,就是调整。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三)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尽量借助诗歌的标题、关键句、注释,甚至题干,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什么、为什么写)、艺术技巧(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1.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具体描绘。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

9、优美。概括景物。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双音节名词,例如晚秋、日暮、田园等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内容。上升感情。要根据景来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时切忌空洞,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顶真等;(2)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3)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0、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即事感怀,叙事抒情等)(4)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渲染,烘托描写顺序:上下、远近、内外。(5)篇章结构: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3.分析语言特色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炼字类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该字用了什么手法。(3)点出该字烘

11、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名句名篇题答题技巧:1. 看清题目要求(四选三,还是全要求默写)。2. 书写端正,笔画规范。仔细检查。尤其是通假字、同音字、难写字。根语意来判断字形。3. 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4. 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五)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小说备考要点及题型 小说阅读属于文学作品阅读,它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在备考中要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结合高考的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明确高考怎么考,重点研究高考的题型特征和侧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一) 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12、 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或某某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握情节脉络。人物会在事件中展示自己的性格。 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直接描写) 还要注意通过分析其他人和环境来理解主要人物性格。(间接描写) 看重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时代与环境总会在人物身上烙下印迹,人物的身份、位置、阅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关注作者对人物的形容和评价。它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偏向。、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起正衬或反衬的作用,通过某一人物来塑造另一人物。推动故事

13、情节发展,引起下面的故事。更好地表现主题。(二)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 。1、文中写了某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我们可从三方面进行思考:对小说中的其他情节起作用。对人物塑造起作用。对更好的表达主旨起作用。情节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2、概括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解题思路:从理清小说

14、的构造层次,寻找线索,捉住主要场面、主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需依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局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次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三)环境描写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 。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解题思路: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象征、暗示主题。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四)表达技巧 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多在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方面设题。 常见题型: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景物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渲染,烘托等。人物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还要注意侧面描写,通过其他的人来写人,通过环境来写人。 文中特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