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梦》教后反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42651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的梦》教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种子的梦》教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种子的梦》教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种子的梦》教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种子的梦》教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的梦》教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子的梦教后反思篇1结合教学实际,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以“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为课堂研究主线,借助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来完成与“种子”的心灵对话,从读中感悟,体味作者的情感,再用读的形式体现出自己的理解。课堂上,通过学生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发现了“种子遇到的困难”:“冰冷冰冷的世纪”、“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嫉”;也找到了外界事物帮助;“水分、春风、阳光、蜜蜂、大地”,以及种子自身的努力“积攒力量、冲破压力、挤碎冰雪、倾心交付”,在读中引导学生悟情悟境,借助自由读,对比读,师生对读,齐读等形式体现对诗歌理解,表达诗人乐观、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情感。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借助文

2、本的力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人写作表达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的手法及作用,通过揣摩作者人性化的语言,更好的感悟种子的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确保阅读质量与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种子的梦教后反思篇2种子的梦是当代作家、诗人柯岩在“”后期写成的一篇诗歌。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要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从而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必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因此,我在教学种子的梦时,通过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理解。例如,自由读、默读、教师范读、师生评价读读、指名读、配乐朗

3、读、“情感迁移”读、“创造情景”读等等。另外,在学生体会完一个小节的诗歌之后,让他带着理解再读诗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每一小节的诗歌,从而整体把握全篇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时,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用了“变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小节进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对诗歌进行探究。在理解内容时,必须要结合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内涵和表达的感情。我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也对资料进行了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使得资料的应用不流于形式。本课的不足在于:原来教

4、案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还有两个环节(!、对种子的精神进行小结板书。2、说说你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你该怎样去面对呢?)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下课的时间就到了,最后只好草草小结了一下。显得比较仓促,没有升华主题。种子的梦教后反思篇3种子的梦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表达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的主题。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阐明,

5、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我注意抓住诗中难点:(1)你知道种子的梦是什么吗?(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种子梦想自己从播种到发芽,到开花结实,再到最后不断繁衍。)我利用了形象的影片,把种子的整个生长过程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加深了学生的认识。(2)种子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A、种子对遇到了哪些困难。(冰冷冰冷、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B、面对这些困难,它做了哪些努力?(吮吸,冲破、积攒力气、伸展、挤碎)谈谈你的体会。C: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继续努力着,还做了些什么?(2)种子要借助其它力量的帮助。种子的生长除了有自己对困难的克服、自己的付出,还要借助许多其他事物的帮助。(水分、阳光、蜜蜂、大地)由此让学生明白:种子的生长是艰难的,要遭遇这么多困难,借助许多力量。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不仅仅谈了对文章中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更多的是谈了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自己的梦想,而且学生还能借种子生长历程这例子来鼓励四川灾区的人民,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他们练笔做了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