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425021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在柏林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未细

2、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

3、同情心,幼稚粗浅。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五、感受技法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六、布置作业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