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文化站基本情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4226798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文化站基本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镇文化站基本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镇文化站基本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镇文化站基本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镇文化站基本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镇文化站基本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文化站基本情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札萨克镇文化站基本情况(2009年4月15日) 札萨克镇由原台格苏木和新街镇合并而成,总面积110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127个社,7833户20651人,(其中少数民族嘎查5个,468户,1657人)。其中镇区居住人口6561人。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800元和18500元。 2005年11月撤乡并镇后,我镇成立了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其中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4名,工作场所1000平方米(其中图书阅览室80平方米,有线电视转播室10平方米),多功能数码摄像机1台,有线电视转播设备2套,多路微波中继站2处,农牧民远程教

2、育网站6处,农牧民书屋及农牧民培训学校28处,各类图书8000余册,光碟1000余张。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素质较高,办公设备及条件可基本满足工作需要。 近年来,札萨克镇文化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旗两级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围绕“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这一中心任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继续加大文化工程建设力度,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相关组织领导机制,为全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本次调研有关内容

3、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目标责任制落实及文化建设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目标责任明确。 我镇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群众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有着民族地方风格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为了确保我镇文化工作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及目标责任制的如期落实,充分调动基层加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分管领导亲自抓,文化站

4、具体抓,各级干部协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党政主要领导上半年共召开了四次专题会议专门听取文化工作的全面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推进全镇文化建设摆上了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周期长、投入大,仅靠镇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镇党委、政府更新观念,采取政府投入与争取社会投入等多管齐下的办法,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动工新建了建筑面积为3904平方米集文化与商贸为一体的文化商城。文化商城内规划设计了一处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和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所,四楼为多功能文体娱乐

5、活动中心,内设健身房、歌舞厅、多功能放映厅、图书室等。该中心投入使用后集文化宣传、群众艺术活动、科技博览、文物展览、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能够极大满足我镇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札萨克镇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镇有线电视网络已具有一定规模,现有有线电视用户320多户(其中台格办事处80余户,独立播放),能够编播自办节目、转播包括中央8套和其它省市地方台共22套电视节目。收视率逐年攀升,有线电视用户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继续实施了国家“村村通”工程,协助广电等有关部门在台格办事处新建一处多路微波中继站,使我镇西南部的巴音盖村、道劳瑶村及黄盖希里等偏远村社农牧民

6、首次收看到了我旗的新闻和转发的其它媒体的电视节目。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教育,2005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文化站新配了两部远程教育转换器,2008年,又新增4处,能够下载刻录农牧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等光碟,分发到各嘎查村,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 (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我镇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目标,精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是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我们利用镇内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电视自办节目等社会文化网络,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以及

7、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镇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承办了大型的“元宵节”活动,通过对壕赖柴登、新街村等民间秧歌队的规范引导,举办“灯游会”、“扭秧歌”、“焰火晚会”等,一方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了农牧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此同时,充分注重丰富外来人员的文化生活,依托工业小区、在建的大项目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的优势,利用16毫米电影放映机、播放VCD等丰富外来人员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务工人员及附近农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是结合文明村落建设和沿线整治,建立包括农村文化、家庭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网络,用健康高

8、雅的文艺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活动领域。我镇首先将巴音盖村作为文明村落建设示范村加以重点建设,通过开展文明村落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思想意识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办文明事、说文明话、做文明人,讲文明、除陋习、学科学、团结互助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了良好的村风和民风。三是立足实际,发展民族文化。我镇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镇充分利用吉祥福慧寺和喇嘛庙集宗教与旅游为一体的庆典日,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力扶持查干淖、都嘎敖包等少数民族嘎查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和敖包祭典活动,通过“那达慕”大会及“三八”、

9、“七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在各嘎查村已达标的村级文化室中,将马勒庆壕村活动室作为重点,从硬件到软件建设方面充分予以充实帮助,现已通过了市级文化室达标验收。为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五是嘎查村文化室建设逐步步入正轨。各嘎查村文化室是农牧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我镇共有27个嘎查村,每个嘎查村都建成了5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为开展科技培训及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 六是按照旗文化局的具体要求,组织开展了“迎会办节”文化活动。积极邀请专家编排指导文艺演出,广泛吸纳企业、学校、机关及农牧民文艺爱好者和扎根农村牧区的老艺人参加文艺演

10、出,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努力编排有时代气息的、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集中展示我镇两个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和我镇各族干部群众的崭新风貌。(四)强化检查指导,繁荣文化市场。全镇目前共有文化经营户8家,其中外来经营户3家,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任务比较重。近年来,我镇文化站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工作方针,积极配合公安、工商及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强了对音像、印刷及文化娱乐市场的监督管理,坚持宣传教育和日常检查相结合,把“扫黄打非”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镇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明显好转,逐步朝着健康、繁荣、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

11、今后打算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扎实、长期的工作。我镇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仍有差距。我们要以这次调研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市、旗两级有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力度,在拓展功能、开拓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我镇基层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一要在结对共建上下功夫,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拓宽思路抓投入。要坚持项目带动文化建设,结合部门包扶,采取“政府助建、部门援建、社会捐建

12、、村级自建”等方式建设文化阵地;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发挥地方优势,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创新机制抓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室的管理,不断充实内涵,丰富载体,完善制度,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二要在拓展功能上下功夫,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立足服务,增强吸引力。要依托村活动室这一阵地和农牧民远程教育这一载体,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与推动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不同农忙季节生产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宣传咨询等活动,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把学校融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去,充当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主力军”。要加大对农牧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就业

13、技能培训力度,推广实用技术,让农牧民普遍掌握12门致富技能。二是立足教育,增强影响力。要切实发挥文化站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村民走文明之路、富裕之路。 三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推动建立基层文化建设长效机制。要把为农村基层和群众谋实利、谋实惠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落脚点,并以农牧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基层文化建设的惟一标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文化规律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探索适应农村牧区特点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要把多出作品和多出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支热心农村牧区文化工作、对农牧民群众怀有深

14、厚感情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要注重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科学技能,并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农技“土专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使他们成为农村牧区永远不走的文化耕耘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四要在创新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农牧民培训教育。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牧户、深入田间地头,拉近与农牧民群众的距离,全方位了解农牧民的实际要求,真正做到想农牧民所想,急农牧民所急,根据农牧民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方案,使农牧民教育工作真正与农牧业发展相适应,与农牧民的需求相适应,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要通过创新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一要紧密结合农牧业重大项目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二要加强农村牧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巩固“普九”成果,并在农村中学开设职业教育培训课程,逐步推行学业证书、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制度。三要构建农牧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等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远程教育手段和农网广播、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牧民教育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