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4221979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37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体会课文优美丰富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体会优美丰富的语言。【布置预习】:1、 朗读课文2遍;2、 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不少于10句;3、 抄写预习提示上的字词3遍。【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憧憬 裨益 诠释 斑斓 真谛3、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三、新授1、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2、 (1)布置自学任务:3、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为

2、谁打开一扇门;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文章的结构。(2)学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者巡视。(3)讨论、启发。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本文是: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2、学习第一部分(14节)(1) 学习第

3、12节: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 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 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 第2接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2) 学习第34接: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点题) 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中心句;(第12句) 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4、 方法指导:通过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找出有关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3) 点拨:作者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读者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4) 学生齐读第4节。四、当堂训练:完成自主学习第2页14题。五、布置作业:(语言积累)熟读第4节,力争背诵,并在组内过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感受作者笔下的文字的魅力,从而热爱文学;2 体会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感悟文学的魅力。【布置预习】:熟读6-11节,并抄写其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准备参加朗读比赛。【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指名三个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每人一节)。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三、新

5、授:1、 自学第5节,思考、讨论:本段的写作内容、作用。2、 指名回答。3、 学习第6-11节:(1)学生齐读。(2)布置自学任务: 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对话方式,从文中第5节“我和文学的对话”可见;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便于读者接受) 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学) 这几段从哪几个角度分别写了哪几个内容,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三个角度;写了文学的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学内容的时间性、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真诚和忠实、文学作品爱憎分明几个方面写的;照应第4节的中心句

6、) 作者写这几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2)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先思考再讨论。4、 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611节,欣赏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四、当堂训练:自主学习第2页的“语段研读部分”。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互评。五、布置作业:1、 写下你学了本文后对文学的感受;2、 预习冰心诗三首。 附:板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议论大门 门 引出话题以理激人初识大门 文学之门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打开大门 打开文学之门 对话式描魅力 以情感人 繁 星【教学目的】 1、 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

7、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3、 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一教时 1、 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 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3、 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8、4、(放幻灯)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5、(放幻灯)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7、朗读总起句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板书: (从前) 家乡庭院(三年前) 南京菜园(如今) 海上舱面9.学习第一段:(1) 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 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

9、切。板书:亲切10.学习第二段:(1) 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5) 有感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6) 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

10、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板书:更亲切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第二教时(一) 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二)过程:(1)(幻灯)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2) 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3) 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11、(4) 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5) 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6) 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7) 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8) 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9) 汇报、小结。 冰心诗四首母亲纸 船【教学目标及重点】一、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

12、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讲授母亲一、介绍写作背景。二、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三、学生理解诗歌的所包含的情感。歌颂“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四、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授纸船一、 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二、 教学新课(一) 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二) 重点学习与

13、训练1. 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关键词语有:从不肯 总是 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

14、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 不要惊讶 含着泪叠的 载着她的爱和悲哀、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四)梳理、总结、扩展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诗歌朗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