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4172840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宛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捆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优秀(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城市概述1.1 自然条件1.1.1 地理区位宣城市位于长江以南,黄山以北,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皖东南门户。市域总面积为12340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75811940和北纬3017-3119。东邻江苏和浙江的溧阳市、宜兴市、湖州市和杭州市,南接黄山市,西滨芜湖市,北界马鞍山市,全市总人口约274.2万人,人口密度为222.8人/平方公里。市区东距杭州240公里,南距黄山市198公里,北距南京194公里,芜湖76公里,距省会合肥213公里。市区现辖七个街道办事处(鳌峰、济川、澄江、西林、敬亭山、双桥和飞彩),建成区面积35.85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35.5万人,宣

2、城市位于我国经济最归达的长江三角洲影响第二圈人,接受沪杭经济辐射强烈。同时与皖江经济带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芜湖仅距76公里。宣城市市区是皖赣铁路与宣杭铁路的交汇点,同时又是两条高速公路318国道和合杭高速的对接城市。芜湖长江大桥和318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宣城从公路、铁路北至合肥,东至杭州,南至黄山均有便捷通路。水阳江的水运可直达芜湖通往长江黄金水道。宣城市是沪、浙地区通往皖南旅游线与皖西皖东南旅游线的交叉点上。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宣城市经济发展的城乡建设也将有更强的带动作用。1.1.2 地势地貌宣城市现代地貌格局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岗地

3、、平原等五种类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错,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 米;中部丘陵岗冲起伏,高程一般15100 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圩区地面高程一般为712 米,其中郎川河沿岸部分圩区在12 米以上,宣城市区金宝圩心最低处仅有5 米左右。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复杂且起伏不平。城区地面高程一般在1276m(吴淞高程系,下同),最高达88m。市区西北部2km有敬亭山,主峰海拔317m;西南部为丘陵地带,岗峦起伏,沟冲交错,平均地形坡度在610%,平均海拔2276m;东南部为水阳江冲击而成的平畈区,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地

4、面高程大都在设计洪水位以下。1.1.3 水文地质宣城市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和太平湖过境径流三个部分,境内河流分属长江、钱塘江流域,包括水阳江、青弋江、太湖、新安江等水系。全市年均径流量93.16亿立方米,青弋江、水阳江贯穿本市流入长江。青弋江在区内的主要支流有:徽水、孤峰河、琴溪河、包合河、茂林河、周寒河等。水阳江主要支流有西津河、东津河、中津河、华阳河、郎川河、宛溪河等。城区内主要河流有水阳江及其一级支流宛溪河,二级支流板桥河、桐梓岗河、青溪河、梅溪河、泥河、道叉河、白马河及官塘河;青弋江二级支流长桥河。水阳江属长江水系,发源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上游由东津河、中津河和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

5、沥溪汇合(汇口以上流域面积2580km2),汇口以下始称水阳江。流经汪溪、水东、孙家埠、宣城市区东郊,左岸汇华阳河(流域面积286km2)、宛溪河(流域面积330km2),右岸汇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等支流,过新河庄、水阳镇、花津等地,经南漪湖、固城湖和丹阳湖调蓄后由当涂太平口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0305km2。水阳江干流在东郊杨家嘴处(宣城水文站下游2km处)右岸有双桥河分流直接入南漪湖,洪水期的分流比约占宣城水文站以上干流的25%。依据宣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水阳江属地表类水区域,其主要水文参数如下:年平均流量 80.4m3/s年最大月平均流量 489m3/s年最小月平均流量 1.3

6、6m3/s常年水位 8.2-8.3m最高水位 17.46m(水文站,1996年6月30日)最低水位 5.8m历史最大洪峰流量 7700m3/s(1996年6月30日)最大流速 3.4m/s最小流量 0m3/s(有六年出现过断流,时间最长达34天,1978年8月8日-9月11日)港口湾水库建成后,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水阳江段北门 14.88m东溪桥 15.48m水文站 16.58m设计下泄流量 200m3/s宛溪河为水阳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宣城市东南部周王和新田交界的青峰山,自城区西南穿城而过,于北门三汊河处注入水阳江,流域面积330km2。主干河道(高速北门)长5.7km,其干流在响山以

7、上有板桥河、桐梓岗河和青溪河3条支流(合计集水面积291.8km2)汇于响山至夏渡镇以南的开阔地段;响山以下又有左侧的梅溪河、道汊河,右侧的泥河相继汇入后至城区北门入水阳江。青溪河、梅溪河、道叉河和泥河为主城区的四条小溪流,均属于水阳江的二级支流,有的已成为纳污河道,淤积也很严重。青溪河由五条小支流汇流而成,汇流面积86.5km2,从响山南面汇入宛溪河。梅溪河发源于敬亭山,汇水面积9.05km2,于南门大桥汇入宛溪河。道叉河发源于敬亭山,汇水面积8.38km2,于济川桥北汇入宛溪河,其洪峰流量直接影响市区西北部。泥河汇集九州大道以东城市污水和农田径流,流域面积20.9km2,从凤凰桥上游东岸注

8、入宛溪河。所有河流中惟有城外从响山南面注入宛溪河的青溪河南段未受污染外,其余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白马河、官塘河为北部片区的二条溪流,属于水阳江的二级支流。白马河发源于敬亭山北麓,由三条支流汇流而成,汇水面积25.41km2,于敬亭山东北部白马湖汇入水阳江。官塘河发源于北部片区,由四条小支流汇流而成,市区流域面积14.46km2,汇入城市北部官塘湖。长桥河为西部片区的一条溪流,属于青弋江的二级支流。长桥河发源于西部片区,由四条小支流汇流而成,市区流域面积46.11km2,于城市西部寒亭镇流入周寒河。东部片区为双桥联圩,圩区总面积约121.5km2,破城河穿区而过,区域内水网密布,水系发达,

9、其中建设用地汇水面积11.06km2。主要要依靠沙河及排水干渠收集城市污水和农田径流排往下游。本市地下水量不大,且埋藏较深,开采利用较少,全市浅层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7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经环保部门监测,水质良好,可作为饮用水源。中心城区属地下水贫水区,城北含水层厚度6-8米,地下水距地面的平均深度3米左右。1.1.4 气象条件气象特征:宣城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由于地理位置、季风环流、地形差别的相互影响,该区具有春雨连绵、夏雨集中、秋雨偏少、冬季干冷、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气温:全年城区多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0.3(1988年7月18日),极端最

10、低气温-14(1984年1月25日),年平均气温最高值17,无霜期235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2074h。城区年均相对湿度为78.5%。区内主要风向为东风,频率为14%。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东风。多年平均风速为3.3m/s。1月份平均气温为2.9。7月份平均气温为28,历年来1-7月份气温逐月上升,8月份开始气温逐月下降,极端最低气,历年无霜期最长255天,最短为179天。降水: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历年最大降水量为2105.4mm(1954年),最小降水量为760.8mm(1978年),丰枯水年降水量相差近3倍。降水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暴雨多集中在58月,约

11、占全年的40%,尤以6、7月份最为集中,约占汛期58月的75%。宣城站历年实测最大24h暴雨量为291.2mm(1984年6月13日)。最大洪峰流量多发生在68月,尤以7月份居多。枯水流量一般在89月间出现,特大旱年水阳江断流,宛溪河干涸。本区多年年均水面蒸发量1580mm。日照:全市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 115.4卡/cm2,全年日照数在1840-2130小时之间,平均时数为2017.3小时,地理分布呈北多南少,丘陵多山区少的特点,年日照时数最多的为7月份,最小的为2月份。1.1.5 地质地震全市境内完全发育了中上部古生代及下部中生、新生代的地层。城区西北部的丘岗地带属白垩纪红砂岩 构造,

12、上部为510m的黄色粘土层,其下为35m厚的粘土夹石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平均达20KPa;城区北部和东部系近代更新层,有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为68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平均达812 KPa。中心城区均属红砂岩层构造,南部岗丘地上部土层为5-10米黄色亚粘土,其下部为3-5米的粘土夹石层,再下为红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平均达120KPa。宣城市在地质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处在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东侧。各时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前震旦系为变质岩,构成本区基底;震旦系至第四系以沉积岩为主,组成盖层。印支期至燕山早期地壳运动,导致本区盖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演化成下扬子台褶带的一部分。燕山晚

13、期的断块运动加强,使南部上升,形成隆起山地,北部沉降,成为断裂塌陷盆地。区域主导构造线为北东向,形成紧密的北东向线形褶皱和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沿断裂带有一系列的中基性、酸性岩浆侵入与喷发活动,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和闪长岩分布最广。据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在距宣城市城区200公里范围段潜在震源区,沿江潜在震源区、溧阳潜在震源区和泾县潜在震源区等。宣城位于扬子准地台,各时代地层发育较完整。郯庐断裂带南段潜在震源区。郯庐断裂带是斜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分割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构造活动带,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活动十分强烈。1668年其北端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对宣城造成6度破坏。郯庐带南端,主要发育

14、于淮河以南地区,历史上发生过中等强度地震,震级上限为6.5级。沿江潜在震源区。扬州镇江段。位于北东、北西和近东西三组活动断裂的交汇地段。历史上扬州、镇江等地汇处,历史上区内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级上限为6.0级。铜陵枞阳段。区内发育北东向和北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级上限为6.5级。南京六合段。位于北东、近东西、北西西向活动断裂交西向两组活动断裂,控制第四纪沉积和地貌发育,历史上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级上限为6.0级。对宣城市域影响较大的潜在震源区包括:溧阳潜在震源区。于南渡金坛地堑内,是北东向和北西向两条地震带交汇处,历史上区内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代于1974年、1979年先后发生过5.5级、6.0

15、级地震,对宣城市的破坏和影响较大,当前小震不断发生。震级上限为6.5级。泾县潜在震源区。主要位于泾县地区,区内主要构造背景为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并相交,1743年泾县5.0级地震可能是这两条断裂共同活动的结果,震级上限为5.5级。以上几个地震潜在震源区内如发生中强以上地震,都有可能给宣城市造成影响或破坏。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城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地震烈度为7度,对于一般建筑物和构筑物均按7度设防,重要建筑物按8度设防。1.2 社会经济1.2.1 历史沿革宣城市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据史考,夏商时期,地属扬州辖、西周地属吴辖,秦统一正置县,属鄣郡、汉武帝属扬州,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宛陵,东汉永和四年,改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