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4171266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学案例 一、 案例产生背景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2、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 教学设计思路 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学生关注的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为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也缺少信息的来源,知识没有积累。在日常学习中缺少问题意识,缺少思考。学习知识停留在教师给予的层面,缺少扩展延伸。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的提出处于“是什么”的问题较多,真正深刻的问题较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储备少,因而更没有深刻或有价值的思考,有的学生对学习中自己去提出问题较为茫然,习惯于他人去讲授,去告知,惰性较为严重。在此课中培养问题意识,培养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主意识,养成探究习惯。 找准切入点。愉悦的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3、。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传统教育过程中的“师尊”让学生们过早地领教了对知识权威的恐惧。学生对教师的最初印象往往在课始前段,课始前段教师的语言与情境创设,往往形成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寻求有效性。在探究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学生们在学校习惯于教师的给予,在家习惯于家长的给予。因此思维停滞在遇问题,就问“是什么”。缺少探究的意识和欲望,“是什么”背后的内容不去问个“为什么”。面对学生怎样指导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能够用“探究性”三个字来衡量,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呈

4、现问题,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有效的问题”才有利于引发学生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 情景描述 新一轮课程改革认为,课程不等同于教材,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只来源于教材,还来源于教师、学生和环境;课程实施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更着重于培养一个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我们教师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 例如: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学习函数和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

5、问题,对增长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模型化思想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消元”和“化归”的思想。 过去,我们讲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课时,呈现方式是:给出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教师示范得出结果应用结果变式训练。我觉得这种方法仅仅是把掌握技能作为教学的目标,忽视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因而忽视了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它没有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让学生套用相应解法的做法,尝试了“创设情境,展示个性,归纳提升”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某校举

6、行了初一年级学生象棋赛,小王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7局,得8分,这次比赛规定:胜一局得2分,平一局得1分,负一局得0分。小王在这一轮比赛中只负了2局,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个别学习 3分钟后,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题研究的问题:小王在这一轮比赛中,胜了几局?又平了几局? 教师提出能否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那如何用数学符号来描述这个问题? 学生个别学习 几分钟后,学生交流学习结果,并得到以下两种数学模型: 模型1:设小王胜了x局,则小王平了局,根据题意可得 2x+(5x)=8 求这个方程的解 模型2:设小王胜了x局,平了

7、y局,则根据题意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这个方程组的解。 探索解法,揭示课题 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方程大家已会求解,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方程组的特点是有两个未知数,但它有两个方程,能否将两个方程转化为一个方程?同时将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请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同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再让学生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 几分钟后,学生交流各种解法,教师参与评价,并及时总结学生解题的思想方法与策略。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从一个现实问题出发,讨论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解决了现实问题。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意义的东西。先让学生总

8、结,之后教师提炼、概括解题思想与解题方法。 任务后延,自主研究 a请你写出三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求出它的解。 b请你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也可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给方程组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5个以上意义不同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呈现方式是把学习活动组织成数学化的实践活动,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我觉得这是关注过程,并且是数学过程的教学。 2教师应注重课外作业的设计,来帮助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 传统的课后作业,一般都以巩固、机械化的训练为主,题海战术更是屡见不鲜,学生把作业作为一种负担,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的发展在课堂外得不到延伸。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重视课

9、外作业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视学生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知识、搜集信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外作业的主人。 例如七年级在学完平方差公式后,我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 第一个作业属于基础性作业。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如计算(x+3)(x3),(2x+ )(2x ),是学生的必做题目。 第二个作业是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作业。如:若已知3a+b=7,9a2b2=14,你能求出3ab的值吗?和同伴一起讨论;你能利用平方差公式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和同伴一起试一试:求(21)(2+1)(22+1) (24+1) (232+1) +1的个位数字。 第三个作业是创

10、造性作业。让学生以教材为榜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平方差公式的应用作业,结果有学生编出了这样一些题型:相邻两个整数的平方差必为奇数;计算: 布置三多层次的作业,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自由选择。作业分层次布置,破除了传统作业设置的“大水漫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设置自主作业。自主作业可展现学生的创造性,作业的主动权完全属于学生。如单独或与别人合作设计数学小报、做市场调查等等。在一个学生的自主作业生活中的数学中,有这样一些设计方案:去银行存钱,我们能算出用何种方式存钱利息最高;去私人老板处买东西,我们应怎样去讨价还价比较合理;当买彩

11、票时,可以利用数学,算出哪一种彩票的中奖率高。 实践证明,学生对“自主”作业非常感兴趣,乐此不疲,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自发地将“自主”作业延伸到各个学科。 三、 课后反思 1、把握预设性问题向生成性问题的转化是关键。实际课堂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教师认为应该研究的哪些“问题”却往往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 2、重视备课中的预设。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够死搬教案。而是要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3、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保护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有时是错误可笑的。我认为尊重学生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

12、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这样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的表现,有滋有味的表达,不知不觉的建构。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我认识到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并形成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周围的社会的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合作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入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同时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而问题研究的科学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所获得的探究的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