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411815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材料简易数字温度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 目:数字温度计学生某某: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日 期:年月日数字温度计一、设计任务与要求1.测量X围0120度。2.测量精度0.5度。3.位LED数码管显示。4.温度超过40度报警。二、方案设计与论证图1.系统大致框图报警模块数模转换模块显示模块数码管温度产生模块电压比拟模块根据总体设计模块图,总共可以分为五个模块。对相应的模块进展相应的电路设计,找出相应的元器件,最后组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温度计。(1)温度产生模块 温度传感器就是能将温度信号反映到电信号上去,可以用热敏电阻与一些热传感器来实现,由于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温度不成线性

2、关系,所以这里主要是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线性地反映到电压上来实现温度取样,测量温度信号为模拟量。(2)数模转换与分析此模块可以由三极管放大或是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将取样的温度信号放大,然后用利用A/D转换器进展转换。A/D转换主要的任务是对模拟电信号进展分析,将其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3) 显示模块显示电路可以用各种类型的七段LED显示。这里根据要求,选了4位LED数码管显示。(4) 电压比拟模块此模块,可以选用一些电压比拟器进展搭建电路。(5) 报警模块此模块可以选用一些LED灯、蜂鸣器灯等实现温度超标时的报警电路。温度传感模块,可以由LM35温度传感器产生温度信号。报警模块,当温度超过设定值

3、报警,可以利用电压比拟电路实现,采用LM324。报警电路的实现,如此采用发光二极管与蜂鸣器组成报警电路。至于数模转换模块,要求4位数码管进展显示,根据常用的AD转换器几种类型的根本原理与特点:积分型、逐次逼近型、并行比拟型/串并行型、-调制型、电容阵列逐次比拟型与压频变换型,以与设计要求,有以下3种方案:方案一: 用一个热敏电阻,通过热敏电阻把温度转化为电压,再得到每一度热敏电阻的电压变化值,用LM324运放做成乘法器,使电压乘以一个比例系数,使一度的变化得到一个整数变化的电压值,然后送入MC14433A/D转换器进展数模转换和数字显示。方案二:采用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展采集,采集的电压经过放大

4、电路将信号放大,然后经过3.5位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在进展模拟/数字信号转换的同时, 还可直接驱动LED显示器,将温度显示出来。方案三: 采用TC7107进展模数转换。通过温度传感器LM35采集到温度信号,通过使用TC7107集A/D转换和译码器于一体的功能,直接驱动数码管,省去译码器的接线。再通过LM324等组成的报警电路来达到超温报警的效果。根据电路的简易性与可实行性(比如电路线路多而繁杂,MC14433等芯片在元件库中缺少等),选用方案三。三、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温度传感电路 / 图LM35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它采用内部补偿,输出可以从0开始。常温下,不需要额外的校准处

5、理即可达到 1/4的准确率,工作X围-55 to +150。电源供给模式有单电源与正负双电源两种。转换与数码管显示图是3位半的ADC转换芯片,使用每段8ma的电流直接驱动共阳极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可以大大降低线性误差,使其小于1个计数。翻转误差等幅值与极性相反的漏电流输入信号读数之间的差值小于正负1个计数。高阻抗差分输入可提供1pA的漏电流。差分参考输入允许进展电阻比例测量或桥式传感器测量。自动调零周期确保了输入电压为零时显示屏读数也为零。传统的双积分型转换器测量周期分为两个阶段:输入信号积分参考电压积分反积分。在固定时间周期TSI内对正在转换的输入信号进展积分。通过计数时钟脉冲信号来测量时间。

6、然后对负极参考电压常数进展积分,直到积分器输出电压回零。参考积分时间与输入信号TRI成正比。根本双积分型转换器:在简单的双积分型转换器中,一个完整的转换需要积分器完成一个从“上升到“下降的输出过程。这个简单的算术公式是输入信号、参考电压和积分时间的函数。其中:VR = 参考电压TSI = 信号积分时间固定TRI = 参考电压积分时间可变。如果VIN 为常数:报警电路该模块电路利用了发光二极管LED以与蜂鸣器SOUNDER进展报警,三极管PNP用做“开关电路。蜂鸣器的一端接到VCC(+5V)电源上面,另一端分别经过电阻R11后接地以与直接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E。三极管的基级B经过反向器和限流电阻R

7、3后接到电压比拟器的输出端。当电压比拟电路输出负电压时,三极管Q1截止。流过线圈电流很小,即蜂鸣器两端压降(为1.6V)达不到驱动蜂鸣器发声的值(3.5V),蜂鸣器不发声,二极管LED灯也不亮。当电压比拟电路输出正电压时,三极管导通。这样蜂鸣器的两端压降(为3.93V)超过驱动值,发出声音。同时,二极管正向导通,发亮。因此,当传感器温度达到40与以上时,蜂鸣器将发出声音,LED发亮进展报警。图四、总原理图与元器件清单1总原理图图2元件清单元件序号型号主要参数数量备注R1R10Resistors22013001124K140K147K1100K21M12M2C1C5Capacitors100pF

8、1211Q1Transistors1PNPLS1Speaker1ms1U4TTL 74LS series174LS04U3Operational Amplifiers1LM324U2Data Converters48K1TC7107U1Data Converters1LM35D1Active2V1LED-REDL1L4Optoelectronics1ms4五、安装与调试没有进展安装调试的这局部写电路中参数的选择与计算把各设计模块进展连接仿真,使LM35的取样温度为0时,调节电阻R6,经过模-数转换器后,使得数码管读数显示也为零。利用二分法调节R6,当其。已经在误差允许X围内,其精度为0.1。根

9、据公式Vout=2.00V+400mV=2.40V 可知,调节参考电压,使时,输出读数为40即40,这样,就使数字温度计实现超过40报警的设计要求。六、性能测试与分析写仿真调试与分析由于滑动变阻器调试出现问题,调试过程改用定值电阻进展调试。首先选取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相近的也就是40K的两个电阻串联。当取样温度能在数码管上按比例显示时,采取2分法进展调试。逐步逼近,最终将取样电压和显示电压调成同步。由于数模转换器进展模-数转换存在的误差,即如传感器取样温度为62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在超出某个X围内会出现。取样温度低于8。在861这个X围内,取样温度和显示温度一样。当传感器取样温度为62。即取样温度

10、在62113。当取样温度为114。即在取样温度高于113。调试电压比拟器这部份电路时,为了直观,外接一个电压表进展调试。经过计算,将基准电压改为1.20V时,在要求的取样温度T40,即传感器输出的电压Vout,也就是电压器的出入电压值uI1.2V时,输出正电压。对连接温度传感器LM35与模数转换器TC7107之间的电阻R9以与R10,进展了更换测试。经测试发现,只要不小于给定任何电阻值都能显示,当取样温度变化时,同步显示的时间将会随着R9的电阻值的变化而变化。当R9电阻值达到100M以上时,在改变取样温度时,4位数码管同步显示温度值与其缓慢,且显示的数值会不断的减小。七、 结论与心得对于本次模

11、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根本上完成了全部任务与要求。比如说,采用TC7107实现了对温度传感器的取样温度的正常显示以与要求的温度显示X围,并且在超出给定要求温度值后进展报警,测量的精度不超过0.5度等。总体电路经过同组同学的反复调试,虽然可能在某些参数的计算与电路设计的上存在一些问题,根本上是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通过本次设计性实验,我加深了对模电,更多的是数电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很多无法在课堂上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LM324的电压比拟运算放大功能。此外还接触到LM35、TC7107以与未能使用得上的ICL7107、MC14433等芯片强大完善的功能,双积分转换、自动调零周

12、期、信号积分周期等理论。除此以外,团队合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在一周紧凑的时间内,没有集思广益、相互之间的讨论帮助,莫说精益求精、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完成根本的任务恐怕也是很困难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分工查阅,相互讨论,测试调试,将困难逐个击破。只有团队合作才能表现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此次设计性实验中,教师的协助也是相当巨大与鼓舞性的。而这个最突出表现在A/D转换芯片的选择上,教师查阅了资料,亲自帮我们拟了两个参考的方案,让我们茅塞顿开,顿时干劲全开。总的来说,这次课程设计是受益匪浅,无论是在知识、动手能力上,还是在团队合作上。八、参考文献1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M .:高等教育,1997.实验测试第三版M .某某:华中科技大学,20063何希才通用电子电路应用400例电子工业,1999年4童诗白、华成英.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根底M.高等教育,2006年5康光华电子技术根底数字局部第五版M高等教育,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