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4025336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力的三要素2、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难点:1、 理解力的概念2、 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3

2、、 会画力的示意图器材:弹簧、磁铁、小铁球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一)什么是力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例手搬桌子手搬桌子1234【体会】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3. 思考: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二)、力的三要素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

3、位是 ,符号是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总结:力的三要素是 , ,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三)、力的作用效果1. 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例手拉弹簧弹簧的长度变长123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发生改变。加油站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发生了改变。(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

4、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物体对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的。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四、拓展提升: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

5、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二是力的作用是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发生改变。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受力物是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受力物是_。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4. 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6、 画出一辆马车

6、收到的力的示意图。马车收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为500N,同时收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500N.7、 一个物体收到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为300N。画出力的示意图。课后记:第二节 弹 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弹簧

7、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钩码、头发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学生比赛:用力拉橡皮筋,将橡皮弹出去。看谁弹得远。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一)、形变、弹力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你的感受 物体的 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物体发生 所产生的力叫弹力。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复原状的(变成),这种形变属于塑性形变。注意: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就是弹力。(二)、探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1、

8、架高塑料尺,将不同的重物摆放在塑料尺上,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 就越大。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总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力的工具是 ,在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三)、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1、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

9、主要构件名称、测量范围、分度值。弹簧测力计主要由 、 、 、 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 ,分度值是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5N的大小。4、用小纸条拉弹簧测力计,一直到小纸条拉断为止,注意拉断瞬间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四、拓展提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非弹性力 B.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属于弹力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形变就越小 D.弹簧测力计利用了物体的形变与力的关系2.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正确是( )A.弹簧测力计根据弹簧受到外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原理制成的B.弹簧测

10、力计一般都有量程,没有分度值C.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一定要竖直放置,不能倾斜D.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标尺的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3.某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使用前应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B.使用前应先调零C.只要力的大小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这些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来测量这个力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记录数据的同时要记录力的单位4.小华在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时,归纳一些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所测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的最大值B.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放置,进行物体受力的测量C.并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D.使用前,

11、要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位置5. 小明对弹力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弹力仅仅是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力吸引力B.在弹性限度以内,弹簧的长度越长,产生的弹力就越大C.锻炼身体用的弹簧拉力器挂满弹簧后,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小D.在运动场上撑杆跳高运动员用的撑杆,利用了撑杆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形变6.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 )A相同 B. 偏小 C.偏大 D.无法确定7.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意大小的力 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不是均匀的C.弹簧测力计

12、使用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 D.弹簧测力计只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课后记:第三节 重 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1重力的产生 学生阅读课本,找到重力的概念: 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