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401900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综合措施 电压是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电能质量包含频率、电压和可靠性三个方面。1确定电压中枢点、选好电压监测点对于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用户受电端的电压在规定允许的偏差范围以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用户的电压质量都进行监视,所以有必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发电厂、变电所作为电压监视的中枢点,如果这些点的电压质量符合要求,电网中其他各点的质量也能基本满足要求。县级电网电压中枢点的选择原则是:(1) 骨干水电厂、火电厂的高压母线;(2) 枢纽变电所及主要的110kV变电所母线;(3) 有重要用户的终端降压变电所母线。电压中枢点确定以后

2、,电网的电压调整主要就是中枢点的电压调整问题了。中枢点电压允许偏移范围的确定,通常以电网中电压损失最大的一点及电压损失最小的一点作为依据。中枢点的最低电压等于县级负荷最大时,电压最低一点的用户电压下限加上到中枢点间的电压损失;中枢点的最高电压等于县级负荷最小时,电压最高一点的用户电压上限加上到中枢点间的电压损失。电压监测点的选择应能真实反映绝大多数受电端用户的电压质量偏移水平。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条例规定:所有变电所和带县级供电负荷发电厂10(6)kV母线是中压配电网的电压监测点,并应选定一批有代表性的用户作为电压质量考核点,包括:110kV及以上供电的和35(63)kV专线供电的用户;

3、其他35(63)kV用户和10(6)kV的用户,每10000kW负荷至少设一个对电压有较高要求的重要用户和变电所10(6)kV母线所带有代表性线路的末端用户;低压用户至少每百台配电变压器设一个电压监测点。电压监测应使用具体连续监测和统计功能的仪器或仪表,对于无人值守的变电所,其母线的电压应能为调度端的调度员所监视及调控。2县级电网电压调控采用的基本调压方式(1) 逆调压方式:逆调压方式是县级电网电压质量调控的首选调压方式:如中枢点供电至各负荷点的线路较长,各负荷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且各负荷的变动较大,则应采用逆调压方式。采用逆调压方式的中枢点,在最大负荷时保持电压比线路额定电压高5%;在最小负

4、荷时,电压则下降至线路的额定电压。因此在最大负荷时提高中枢点电压以抵偿线路上因最大负荷而增加的电压损耗;在最小负荷时,将中枢点的电压降低以防止负荷点的电压过高。正常运行方式条件下,河源电网均采用此种调压方式,证明能满足用户的要求。(2) 恒调压方式:如果负荷变动较小,线路上的电压损耗也较小,这时可把中枢点的电压保持在较线路额定电压高(2%5%)的数值,而不必随负荷变化来调整中枢点的电压,仍可保证负荷点的电压质量,此方式称恒调压,又叫常调压。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如在两个黄金周,电网负荷变动较小,线路上的电压损耗也较小,采用这种调压方式也能满足用户的要求。(3) 顺调压方式:如果负荷变动甚小,线路电

5、压损耗小,或用户处于允许电压偏移较大的农村电网,而无功调整手段又严重不足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要注意:最大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保持在比线路额定电压高2.5%,最小负荷时中枢点电压也不应比线路额定电压高7.5%。随着农网建设和改造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电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种调压方式应减少或避免采用。3优化无功电源配置,搞好功率因数监督改善、提高电压质量,必须紧紧抓住无功平衡和无功补偿这项基础工作。这就涉及到网架建设、电网结构及无功电源配置问题,因为这是实施电压调控的最基本的条件。要求电力用户同步配置并投运相应的无功补偿装置,并对电力用户无功补偿设备提出安全运行要求。为此,既要防止低功率因数运行,又要防止在低谷负荷时向电网反送无功电力。对于带有冲击负荷或负荷波动,而负荷不平衡严重的工业企业,则要求其配置静止补偿器。电压调控经验表明:集中调压并不能保证电网所有结点的电压质量,对一些单电源的长辐射线路或对电压要求较严的用户变电所,采用就地补偿才能满足对电压质量的要求。为了做好调压工作,调度部门应合理安排电网的运行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