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4005352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的许多方面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所承受的尴尬处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一、语文教师的尴尬1、面对网络的尴尬中国教育报有过这样的揭示:“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影响视频、显示文稿、投影齐上阵于是,上课就成为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按照预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

2、中国教育报2005.3.21胡婉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切勿神话和庸俗化)语文教师是面对网络最为尴尬的教师。原先大加赞赏的学生满分习作结果被人揭穿为网上下载品;原先得意的论文不想网上早有高人长篇大论在先;原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名家有声有色的范读录音磁带前悄然而退;原先还算工整的板书被多媒体各种字体和色彩图片展示所取代;原先想拓展语文空间多讲一些文史知识却被评论家斥为政治课,多放点音乐成为音乐课、多介绍自然常识便成了科学课。总之一句话:“语文教师荒了自家的田,乱耕别人的地!”(洪镇涛先生如是说)嗨,教什么?怎么教?于是感叹语文教师难当的人越来越多!语文原本是汉民族的母语,是致力于人的内在精神塑造的人文

3、学科,是承载人的生命个性教育、传承文明文化之历史使命的基础学科。而当今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中的技术化趋势令人担忧,课堂成了色彩的展示,成了文化的“拼盘” ,成了信息的“大杂烩”有些年轻教师干脆把课堂交给机器,而自己只做一个操纵机器的“机器”。诚想,一个没有黑板、没有激情、没有文本、没有心灵对话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世界。语文教师患了“失魂落魄”症,不知道语文怎么教了!语文教师的生存空间和职业尊严在一天天地减少失落。曾经那份语文教学中的自信荡然无存,就连说语文培养“听读写说”四大功能也担心贻笑大方。理论研究的空白导致实践行动的混乱无序,这是有悖于列祖列宗的圣明,有负于民族的神圣尊严。2、面对文本的尴尬。

4、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以话语权,而且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元评价。于是课堂中赞扬声不绝于耳,真理的外延几乎包容一切。只要回答,都说好,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不管恰不恰当都给分,惟恐不及。偶有几个“咬文嚼字”的“老先生” 计较起来,一律划为新课标新理念之外的悖时人之列。更有趣者是课堂教学除了叫好之外,课文讲什么呢?讲到什么程度?课外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回答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一概茫茫然。于是学生有批评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只会用泪水洗去土地的耻辱和污秽,不会拿去真刀真枪与“小日本”干一场,真是个典型的懦夫文人。于是学生说中山访友中李汉荣一个大男人“头上插一朵小花,眼含柔情,

5、悄悄地做了一会女性”,整个儿一个变态!于是学生在学习绿色蝈蝈时大加讨论蝈蝈是益虫还是害虫,对文艺性的文笔语句全然于不顾。于是化石吟中“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有学生理解为“最近村里的老百姓因为政府征用土地进城告状,希望政府补助多一点”作为此句的诠释。于是有学生学习风筝之后说鲁迅对兄弟的感情虚伪之极,猫哭老鼠假慈悲。面对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和歪曲,我们语文教师显得犹犹豫豫,畏首畏尾,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唯教参是从”者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以下调控行为:(1)避重就轻,环顾左右而言它,对矛盾点一笔带过,轻轻掩饰过去,此举为高手巧妙之作。(2)把皮球踢给学生,解决不了课后再议,草草收

6、兵者为下策。(3)鼓励表扬精神可嘉,往往冠以“创新说”,津津乐道,对“异端说”奉为创新之举,赞赏一场,美其名曰“善于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4)盖棺定论,斥之为无聊之谈,永无翻身,不问青红皂白。对于课堂产生的问题矛盾,应该即使妥善解决,这要凭借教师的机学机智,聪明的语文教师欢迎这“可遇不可求”的教学灵感。苏霍姆林斯经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多一些对课堂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这才是教育的“生命关注”。善于捕捉这种学生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因势利导,把问题引入深层次的讨论。用真、善、美的标准评价是非曲直;从

7、文本出发揣摩作者的性感和写作意图;从创设虚拟的假设,由假设让学生推理,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用事实论证说服学生;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也能辩出个道理,给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总之,这比浮光掠影式的文本处理更为科学,能使教学双边活动更为和谐。3.面对作文的尴尬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今中考作文以话题作文居多,“二选一”“三选一”的作文题也屡见不鲜,于是大量的预构作文、套题作文应运而生。因为作文命题讲究取材广,不设障碍,文体不限,有些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泛化的作文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虚构作品,难怪许多满分作文“似曾相识”,难怪语文投机取巧成功人士有增无减,难怪语文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8、命题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作文教学,而眼下的新课程语文课堂,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三者合为一家,写作往往以主题为单位,缺少系统的训练,什么叫文从字顺,什么叫起承转合,什么叫书信体例,什么叫过渡照应都不知道,更何况文章要写得文采斐然呢!教材没有写作体例,那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呢?且看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写作教学也只能作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和点缀罢了,好在考试批改中写作分大多有基准分,上下幅度不大,这才是真正的福音!教师茫茫然无所适从。现实的作文教学有三个模式令人尴尬:一是自由式。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难以穷尽,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与讲解无关大局,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多读、多看、多想、

9、多写,至于怎么读、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却不甚了了,没有整体计划、合理步骤、科学安排,无视老师的主导地位,使作文教学流于大而无当,不关宏旨;二是机械式。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趋,严格操练,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三是功利式。中考考什么就练什么,这些年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休无止,要么是大剂量地写,一周一考,每考必有作文,没有节制,要么是搞文选式教学,指导学生大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 这三大教学模式的存在,使得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厌教作文。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这种令人担忧的几乎山穷水尽

10、的地步呢?说到底,造成这种境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缺席和人格意识的丢失。作文要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必然会着烙上作者的主观色彩的印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个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她)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呼唤真情实感,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思想自由,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学生的心灵飞翔在感动的天空中,这是作文教学新气象到来的最根本的预兆! 4、面对公开课的尴尬现在的公开课给人的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语文教学中,以教为主,讲风过剩,讲课教师教学语言大都追求演员或播音员的水准,课堂多媒体课件追

11、求电视制作水准,课堂探究深度追求学者专家的水准,这一切似乎是精益求精的表现,但他们忽视学生学习和感受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更可悲的是对语文课的评价,重点往往放在“教”上,教师的板书、普通话、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挖掘深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课堂拓展延伸等是评价的重点,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施教是否对路,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的少,关注的少,反思的少。 于是对于一般的语文教师,听公开课无疑是一种浪费。别人精彩的表演、精美的课件和深刻的分析,样样值得学习,但是中听不中用,到自己的学生那里,一节课学生听不懂是小事,如果

12、教师本身功底离演员或播音员相去甚远的话,那么长此以往,非落个“东施效颦”“误人子弟”的骂名不可,更何况那些上公开课的同志平时也并不是天天表现如此精彩,课课分析如此深刻透彻。我无意贬损上公开课成名成家的优秀教师倡导教学新气象的良苦用心,我只想为身居中等或以下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如何教好学困生而烦恼担心。公开课中的学困生矛盾变得极为突出:当优秀学生与教师密切合作时,他们在干什么?也许有的在思考,也许有的在对付一头雾水(东说西说不知如何分辨),有的也许在想其它的事,有的也许什么也没想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只知道有部分学生是喧嚣大海中的座座冰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人说要“把个性精神生命的主

13、动权还给学生”,看来只是还给了小部分学生,有人说上课只用演的方式,但这肯定只是面对极少数学生,只是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非全体,其他学生会在一阵哄笑中送走一节节课堂而感觉空空,久而久之便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二、冲破尴尬的要义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我们到底给学生什么知识?怎样组织这些知识?用什么方法评价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语文教师如何冲破这种尴尬呢?我以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以下两点课程意识方能有所作为:1、强调语文积累 (1)语文教师要加强阅

14、读、诵读、实践,使学生储存语言材料,受到情感、审美、文化的熏陶,“塑造”语言模型,形成和强化语言反应机制。(2)扎实的字词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是字词的训练。首先要认好字,写好字。这节课虽然是在复习生字,但是老师在引导上没有“走马观花”,而是仍注重学生的识字方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忆,学生每汇报一个字,教师都引导学生抓住规律,掌握方式,例如,歌诀法、联想法、动作法、加减法、结构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生字的把握,也是各有侧重的,例如,有的是强调字形,有的强调字音,有的需要扩字、组词。其次,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教师出示:(1)他画的大海是那么蓝,那么宽!

15、(2)他画的草原是那么平坦,那么宽广!接下来,让学生模仿句式,用关联词“那么那么”说话练习。最后是写字指导,注重学生观察,让他们自己发现特点,范写、讲解、训练融合一体。(3)学法的渗透与运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读书,是很重要的课程理念。这节课老师非常重视导学的作用,前两个自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怎么读书,然后让学生回顾读书的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读书的方法:看图读文介绍。后几个自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按着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为了优化教学时间,把学生分组,有选择性的来学习(这样的选择,有可能性,因为课文的几个自然段前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行文差不多),最后,是以小组推荐代表的形式向全班

16、汇报。2、注重感性学习语文教学中过度理性化、知识化的倾向,需要“解放感觉”,“培养感觉”。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不顾对象地去倾筐倒箧,而是要画龙点睛。学生已经掌握和能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以及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这是为学生的长远利益和终身发展负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的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至道要自己悟才会受用,不能由教师代吃代悟。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因为这时的教就是学生学的一种方式;如果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