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3998192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3.9邻居们教案语文版必修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邻居们 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二、体会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三、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较长,由几大板块组成,需要进行总体梳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故事情节中多个人物多侧面深层次性格的呈现。二、老舍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很耐人咀嚼的,文章中两个家庭的冲突其实可以解读为两种文化的摩擦,理解这一精神实质是教学难点。三、介绍老舍的生平经历以及观点主张,介绍后学的评价,辅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加深理解。四、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几大部分。二、理清明太太和明先生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多方位性格,以及他们性格微妙的变化。

2、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1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21935年人间书屋出版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樱海集,收有十篇小说,大多写于青岛,邻居们就是其中一篇。老舍在青岛居住的房子,“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空隙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老舍自序),既能赏樱花,又可观大海,有“樱”有“海”,所以名曰樱海集。3老舍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南开中学教书时写的,当时纯为了敷衍学校刊物的编辑,成就不高,“在我的写作经验里也没有一点重要,因为它并没引起我的写作兴趣”(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应该从老

3、张的哲学算起。老舍回顾他写邻居们前后的小说创作,把它们归为如下几类:赶集与樱海集里所收的二十五篇,和最近所写的几篇如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赶集里的前四篇和后边的马裤先生与抱孙。第二组是自大悲寺外以后,月牙儿以前的那些篇。第三组是月牙儿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第一组里那五六篇是我写着玩的;第二组里的微神与黑白李等篇都经过三次的修正;既不想再闹着玩,当然就得好好的干了第二组里十几篇东西的材料来源大概有四个:第一,我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第二,听人家说的故事。第三,摹仿别人的作品。第四,先有了个观念而后去撰构人与事。列个表吧:第一类: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院眼镜牺牲毛

4、毛虫邻居们由老舍的自述,我们大体上可以给邻居们定位,小说中的情节是作者亲眼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它经历过作者多次修改,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写成。虽然老舍先生最初曾是抱着一种写着玩玩儿的心态写小说,但他很快就成熟了。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一点,所谓的文学创作一定是思想与文字两者兼得的。所谓特异的风格不仅是在文字上,更主要在于思想的力量。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力量,使得邻居们成为老舍短篇小说中不能被忽视的一篇。从中,我们能够分析老舍对市民文化独特观照与呈现的视角,咀嚼出不少滋味来。二、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课文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她怕,她得想办法”)这是明先生与明太太两大主人公

5、的出场介绍。第二部分(从“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邻居的葡萄”至“这些议论使她消了不少的气”)写明家和杨家如何处理“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邻居的葡萄”这件事。第三部分(从“夫妇们正这样碎叨唠着出气”至“恨有那么一点儿佩服的气味在里头”)写送错信事件之后,两家各自的反应。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一个讽刺性很强的结尾,揭示小说主旨:人与人之间隔阂很难消除。说明:课文结构分析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一,有层次地展开。例如,阅读后思考: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来突出邻居之间的隔阂?讨论,明确:两件事情。一件是围绕明家的孩子偷了杨家的葡萄,两家大人的反应;另一件是对两封信(包括杨先生写给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伙写的并且邮递错的信)两

6、家人的表现。这两件事因果上并不关联,但是它们共同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得大家尽情表演,个性充分呈现,构成了小说颇有喜剧色彩的情节。这样的概括能训练学生宏观把握故事情节脉络的能力。在把握文章两大主体部分的基础上,将开头(人物出场)和结尾(主旨呈现)独立出来,分别成段,结构已很明晰。三、人物形象分析(一)明太太形象分析1小说的第一部分写出了明太太性格的几大特点?作者写这个有什么意义?讨论,明确:小说一开头介绍“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大缺点,不认识字”,这应该可以算作性格中的两大特点。这些都为下文很多情节埋下了伏笔,如果不是她心眼多,在明先生面前总是编排是非,就不会有两家不断的纠葛和冲突。如果不是

7、她不认识字,从而多疑,拒收信件,那么送错信事件也不会演化成一场风波。2小说第一部分,用哪些细节体现了明太太脆弱的心理和可悲的家庭处境?讨论,明确:从小说写明太太的几段话入手分析。一方面,“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的看护着。对于儿女,她放纵着,不敢责罚管教他们。她知道自己的地位还不如儿女高,在她的丈夫眼前,他不敢对他们发威”,“她晓得丈夫要是恼了,满可以用最难堪的手段待她;明先生可以随便再娶一个,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另一方面,“孩子们和别家的儿女打架,她是可以破出命的加入战争;叫别人知道她的厉害,她是明太太,她的霸道是反射出丈夫的威严,像月亮那样的使人想起太阳的光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太

8、太在家中的卑微地位和外强中干。“月亮”“太阳”的比喻非常生动。她为什么“心眼多”,为什么“多疑”,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虽然明先生是个洋买办,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官僚社会,但是他骨子里传统腐朽的东西却根深蒂固,而他们的家庭结构形式也还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停妻再娶,天经地义,无人能管。为了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为了维护脆弱的家庭地位,明太太没有足够的“心眼”是不行的。表面上看起来,“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的看护着”,但这分明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无微不至”背后是一分让人心酸的小心翼翼,是卑微家庭地位的反映她不仅仅随时可能失去妻子的名分,甚至连做“母亲”

9、的正当名分都随时可能被剥夺。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太太是畸形社会里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压迫的可怜的人。但是家庭中夫妇、母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了明太太性格的异化。家庭里她是受虐狂,家庭外她成了虐待狂。家庭中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延伸到家庭之外,明太太成了可恨的压迫者,对邻居、对仆人、对她看不惯的任何人,她都时时刻刻想表示出她的尊严。这旧时代的家庭氛围中,她这样扭曲的双重性格是很普遍的。有趣的是,细细分析,不仅明太太,其实明先生,甚至杨家夫妇身上也都或轻或重地带有这样双重性格的痕迹。3“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是怎样体现的?讨论,明确:小说第一部分交代了明太太的性格特点,这在第二部分

10、中的具体事例中被表现。因为“小孩偷葡萄”在明太太看来,是自己家的小孩偷了别人家的葡萄,按照她的性格逻辑,对内“无微不至”对外“霸道”,她自然是护着自己家的孩子,不仅如此,平日里在偷花问题上,明家夫妇对此有空前一致的看法:“假如孩子们偷几朵花,而邻居找上门来不答应,那简直是不知好歹。”“杨氏夫妇没有找来,明太太更进一步的想,这必是杨家怕姓明的,所以不敢找来。”这些,都是明太太霸道逻辑自然而然的延伸。但除了“霸道”,明太太的“多疑”为“小孩偷葡萄”事件又额外赋予了一层意义。那就是丈夫心中的“黑点”。既然明太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卑微的,心理是脆弱的,她便只能把这种受压抑的状态转嫁,发泄到别人身上,例如

11、像杨太太这样“俊俏”又“识字”的女人身上,让杨太太承载她心中无名的畸形的“恨”。因为“丈夫的眼睛时常往矮墙那边溜”,这使得明太太对杨太太的“恨”更加理直气壮,更加合理化,此时,“孩子们偷杨家老婆的花与葡萄是对的,是对杨老婆的一种惩罚。她早算计好了,只要那个老婆敢出一声,她预备着厉害的呢”。在如此复杂的心态背景下,两家太太的第一交锋结果自然胜负分明。一方面是明太太的自负、霸道、“恨”,有预备;一方面是杨太太“以礼相待”,客客气气,不忘“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的理论”。因此,交锋中,明太太冷嘲热讽,用“音调是音乐的”语言,表现了蛮不讲理的姿态。受了气的杨家夫妇,作为文明人,受过教育的人,选择以写信的

12、方式来表达不满,这符合他们的身份、习惯。但不成想,这一行为选择恰好暗暗和明太太“多疑”又“不识字”的性格冲撞,极好地呼应了上文,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明太太“心眼多”“多疑”,想到这信是“杨老婆写给明先生的”,她不能不嫉妒,并且怒发冲冠;她“恨字,恨会写字的杨老婆”,于是不收信,还在明先生那里编排说杨家来人闹了一场,编排说“还说要给他写信要求道歉”。因为她“编好了所要说的话语”,而且“设法把丈夫常爱用的字眼都加进去”,她达到了目的“明太太的话很有力量的打动了他(明先生)爱子女的热情”。综上所述,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多疑、心眼多,不识字、霸道的明太太“成功”调动自己的心计,蛮横

13、地赢得了胜利。她“得意于自己的成功”,其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跃然纸上。4“送错信事件”中,明太太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是怎样体现的?作者的表现角度和上个事件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在这个事件中,明太太因“不识字”而“多疑”,因“心眼多”而自作聪明的特点再一次被演绎得生动、形象。在第三部分,“信”又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次是送错的信,并不是杨先生写的交涉信,但不识字的明太太坚决不收杨家老妈子送来的信,她自作聪明反而显得愚蠢地说:“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这样,她就给走私货的丈夫制造了麻烦和危机的引子。丈夫逼她要信,她不肯去,于是她再一次发挥了“心眼多”的优势,告诉回家

14、来的明先生说杨家不给那封信,明太太的谎言使得两家的冲突更加激烈。对比两个事件,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无论是当面辩论还是背后编排,总是以“胜利”收场;这次,她却一次一次因此吃亏,以失败收场。(二)明先生形象分析1小说的第一部分用几段刻画明先生?写出了明先生性格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第一部分,介绍完明太太后,小说用三段介绍了明先生的处世为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新式的职业背后旧式男人的典型形象。他的职业是在洋人的公司供职,这使得他区别于中国传统社会男人求“官”求“权”,但是他的追求也是很世俗的:他求“钱”“他有个理想,就是他怎样多积蓄一些钱,使自己安稳独立像座小山似的”这种想法是典型自给自

15、足农业社会的思想,透着小农经济的印迹;在夫妻关系上,他虽不像中国传统社会男人三妻四妾,但是并不是因为尊重夫人,更不是因为爱,他是为了保住洋人给的饭碗。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首先,他是专制的,他是家庭的主角,控制着明太太;其次,他虚荣,好面子,“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到底是他的夫人”;第三,他保守、骄傲,没有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上固步自封,在为人上自负傲慢,“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他已经知道了一切。看见邻居要向他点头,他转过脸去。他没有国家,没有社会”。当然,小说揭示得最为深刻最值得玩味的是明先生“身里有个黑点”。这个抹不去的“黑点”让他不再“遍体透明”“无可指责”,与他自认为自己是“圣人”的评价是不相符合的。当然,也是这个“黑点”让明太太妒火中烧。可以说,下文的一系列故事都也是明先生性格使然。2“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先生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是怎样体现的?讨论,明确:“小孩偷葡萄”事件是作者以具体事件表现明先生的性格特点。这是他性格的必然发展。因为他自傲,对于杨家的忍让,他理解成是“杨家怕他”;因为他追求金钱,而教书的往往贫穷,所以“明先生看不起这路人。他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当然,最为作者讽刺,鞭挞的,是明先生“黑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