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399400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质教学资料 优质教学资料 优质教学资料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

2、合作的精神。来源:【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

3、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

4、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来源:发声的喇叭在振动。来源: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

5、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度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大家思考哪些是物体发声体而不振动的实例。没有只发生不振动的实例。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

6、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7、。来源: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3声音传播的快慢来源: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

8、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钢铁中,大约是5200m/s;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4、介绍回声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9、 s 解: s v t / 2 = 340 m / s 0.1 s / 2 s = 17 m 答: 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m。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课堂小结】请根据板书,简要地回顾对本节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4.回声【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课文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3、作业本上写P371、2、3三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