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3986266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第一节项目概要-4第二节项目提出背景-4第三节编制依据-5第二章项目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5第一节自然概况-5第二节社会及经济状况-6第三节项目区草地植被现状8第一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9第四章市场预测-11第一节国市场分析-11第二节国外市场分析13第五章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13第一节指导思想13第二节基本原则14第六章项目建设容及规模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靠性15第一节项15目建设容第二节项目15建设规模第三节项目建设后达到目标15第七章项目建设期、建设进度-16第一节项目建设期限-16第二节项目建设容、规模、地点八、及进度

2、安排16第八章关键技术19第一节种子基地建设管理关键技术19第二节草场改良及围栏封育关键技术19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20第一节估算依据-20第节投资估算及安排-21第三节资金筹措-26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26第节环境现状分析26第-节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27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及结论-27第十一章项目效益分析28第一节评价依据28第二节经济效益分析29第三节生态、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30第十二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33第一节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33第二节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35第十三章结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要一、项目名称:某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二、项目主管部门:某县畜

3、牧水产局三、项目建设单位:某县草原监理站四、项目建设地点:某县五、项目负责人:*某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六、项目经济负责人:*某县畜牧水产局会计师七、项目技术依托单位:*草原饲料中心试验站八、项目建设期限:建设期6年,即20092014年九、项目建设规模:100万亩十、项目总投资:165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8.4%;地方配套3575万元,占总投资的21.6%。第二节项目提出背景某县(以下简称某县)是*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县份,也是国家级的牧业县,有草原364万亩,畜牧业尤其是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是某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以畜牧业为突破口

4、,确立了畜牧立县方针,蒙伊利乳业集团、妙士乳业的引进,尤其是蒙伊利2003年在我县二期工程竣工之后,日处理鲜奶量1200吨,大大的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据2007年统计,畜牧业总产值已达14.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9%。某县地处高寒、干旱地带,近二十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碱化、沙化严重。据2007年末统计,某县境有“三化”草原面积220万亩,占境草地总面积的60%。草原的退化,加之不合理的利用,使全县的草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面积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据测算,到2014年,某县大牲畜存栏将达到35万头(匹),年需饲草140万

5、吨,而目前某县年产饲草仅为40万吨,缺口在100万吨以上。实施草原改良建设,不仅对某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整个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节编制依据国家发改委以工代赈总体规划;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省“十五”期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省“三化”草地治理建设规划;*省退耕还草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第二章项目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第一节自然概况某县是*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隶属于市,地处*省西部,松嫩平原腹部,全县总幅员面积926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5至12412,北纬4553至4708,南临油城市,北靠鹤城市,东与林甸县接攘,西与

6、泰来县和省镇赉县隔江相望。滨洲铁路贯穿南北60多公里,嫩江水运146公里,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一、气候资源条件:全县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为400毫米,年均气温3.64.4C,年平均日照2852小时,平均无霜期158天,处于第一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869C,是全省热量最好的县份之一。二、水文条件:某县气候虽然干旱,但地表水与地下水都非常丰富,嫩江流经某县146公里,乌裕尔河、双阳河呈无尾状散流于我县境,形成大小湖泡201个,面积205万亩。目前,全县有机电井1159眼,草原灌溉井97眼。三、土地资源条件:某县处于松嫩平原腹部,

7、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型平原,自中生代蒸山运动以来,一直以上升为主的剥蚀地区,而平原本身则以沉降运动为主,堆积了深厚的第三世纪和第四世纪沉积物,由于嫩江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在风力搬运和堆积下,构成了我县独特的地带性土壤类型,经普查共分7个土壤类型,即生草沙土、草甸土、黑钙土、盐土、碱土、泛滥土、沼泽土。第二节社会及畜牧经济状况某县现辖4镇7乡12个国有农林牧渔场,共有82个行政村,24.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8.4万人,占总人口的74.5%,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8%。根据某县的实情,历年来都坚持畜牧立县的方针,2007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8.7万头(匹),其中奶

8、牛达13.5万头,并且全部实行了冻配改良,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肉牛存栏5万头,羊存栏15.7万只,年出栏牛3.3万头,羊9.9万只。累计肉类总产量1.6万吨,鲜奶总量22万吨。随着伊利乳业、草原兴发、妙士等一批国知名企业集团入驻某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5%,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畜牧业已经成为振兴某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可以说,畜牧业尤其是奶牛业的发展,使全县的农牧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据2007年末统计,全县牧业平均人均收入为2980元,有奶牛户4.5万户,13.5万口人平均年收入在3240元以上,而无牛户1.7万户,4.9万口人平均年收入不足1000

9、元,相对还很贫困,贫富不均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想解决这一矛盾,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项目建设发展草产业和种子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来拉动和辐射到贫困户,使之尽快脱贫。第三节项目区草地植被现状某县现有草原364万亩,分布于11个乡镇和12个国营农林牧渔场。草原植被主要以中旱、多年生根茎型禾草为主,并有3645%杂类草,一年生植被很少,植被复合体明显,禾本科植被有羊草、野古草、佛子茅、牛鞭草、星星草、芦苇等;豆科植物有扁蓄豆、五脉山厘豆、广布野豌豆等;杂草类有兔毛蒿、蓬子菜、艾菊、东北牡蒿、籽蒿、碱蒿等,植物种类繁多,一九八二年草场资源调查时,采集到的标准就达304种,分属于60科189属,其中优良植物

10、144种近年来,随着市油田的开发建设,采油区的草原受油田作业、车辆碾压、原油泄露污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下降,草原连年持续干旱,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近年来草原逆向演替加剧,优质牧草逐年减少,劣质牧草大量滋生,井区附近草场地表裸露,碱斑连片,几乎丧失了生产能力,多数地块成了不毛之地,草原碱化面积已达120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植被稀疏,植株高度下降,草产量由60年代的200公斤/亩,下降到目前的3050公斤,草畜矛盾日趋尖锐。每个牛单位占有草原由原来的50亩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0亩。由于草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草场的涵水固土能力明显下降,草原风灾、旱灾、涝灾频繁

11、发生,草原资源总体衰竭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某县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由于地方经济原因,加之多年以来过渡利用、油田开发等多种社会因素,某县的草原改良建设速度一直滞后于草原“三化”的速度。全县潜在的沙漠化、盐碱化的重点区域,风沙、盐碱交替侵蚀草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的人民生产和生活都受到及大危害。1、草地面积急剧减少。一九八二年,全县草地普查面积为469万亩,一九九五年由县土地、农办、林业、畜牧四部门进行联合调查,可利用草地面积锐减到364万亩。面积减少了105万亩。其中重度“三化”不可利用面积65万亩,油田占用30万亩,造林10万亩。2、草地

12、“三化”严重。据统计,全县草地沙化、碱化、退化面积为220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60%。草原植株高度比六十年代初期降低了50%以上,植株密度下降了30%以上。建国初期草地亩产干草200公斤以上,七十年代亩产降低到150公斤左右,到九十年代亩产降低到75公斤左右,低产地块亩产仅2030公斤左右。3、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油田开发、放牧,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已成不毛之地。4、鼠虫害增加。建国初期,草地很少发生鼠虫害,现在该区年均发生鼠害面积20万亩以上,虫害发生面积150万亩以上,已经挖的千疮百孔,把植被啃得遍体鳞伤。5、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连续多年干旱少雨,致使部分水面枯竭,加上草原的严重“三化”,导致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时有发生,已经侵蚀了农田和村庄,直接威胁到油城和省城,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6、进行草场治理,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尽管某县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